我曾经很多次对别人谈起,在学习物理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总是更多地在和两三百年前的科学家打交道,他们奠定的物理学基础和框架牢牢占据着物理书的大部分内容。大物课本上,他们的成就写满了这本厚重教科书的三分之二。这不免给我一种错觉,那些伟大的思想,虽然一直存在着,却如星辰般遥不可及,而那些科学家就如同一座座早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神像。
后来我开始学习近代物理学,那些代表人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突然变得亲切而熟悉。随即课本对于这个时代的物理知识,也只是以科普为主,毕竟对于长期处于经典物理框架内的我们,重新学习一种颠覆性的理论,需要涉及到的知识还是太多太难。我因此一直很遗憾,如果能在这些物理学家还健在的时候,就能领会到他们思想的伟大之处,紧随时代最前沿的步伐,去聆听那些当今世界上最新颖的观点和见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只可惜当今社会很少出现过关注科学家的声音,直到今天霍金的离开,才使得科学家的名字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我想起丁仲礼院士曾经反对柴静关于“主流科学界”的说法,他说科学研究是没有主流的。是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些巨匠正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独自走了很远,只是我们不在意,他们也不会介意。
刘慈欣在他的短篇《朝闻道》里描绘了一个真理祭坛,那是科学家们用于奉献自我去与排险者交换真理的地方,排险者答应告诉人类科学家未解谜团的答案并把他们带走,使得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此停滞。科学家所追寻的答案,其实无关人类的自恋情节,他们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是去追求宇宙和谐之美。这样的快乐与孤独,大概是我们无法理解的。
巧合的是,在真理祭坛上将排险者问倒的问题,正是霍金提出的。若如赫拉克利特所说,命运的本质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的话,那么霍金一定把握住了它的尺度。我想起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有幸拜读了他的《时间简史》。里面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但是第一次看到时间光锥的震撼,和第一次深入理解近现代物理学的魅力,第一次被以这样一种简单易懂的方法科普理论物理学,就是在打开《时间简史》的那一刹那。这就是霍金,他穷尽一生为物理科普做贡献,用自己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也许他们因为翻开《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便从此义无反顾地投身科学;也许他们为霍金在病痛中的坚持所激励,从此克服自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会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普罗大众失去了一位科普作家,失去了一个身残志坚的榜样;而物理学只失去了一位老物理学家,可这正是最大的损失。
我也曾经幻想我也能为物理学的大厦添砖加瓦,但我只是一个仰望伟大思想的芸芸众生,因为没有能力改变而只能依赖他们做出改变。所以大概像我一般的人,都会为他们的离去感到害怕,尽管我一度真的以为他们可以永生,就像物理书上那些隽永的名字。
夜色苍茫,浮云灭没,举世方熟寐。
谁人著眼,放神八级,逸想寄尘寰外。
独凭栏,鸡鸣日上,海山雾起。
这天也是爱因斯坦出生的日子,也是伽利略去世的日子,他们说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多希望天堂也有真理,哪怕世上的人们仍将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那么,再见。
谨此怀念伟大的霍金、爱因斯坦和伽利略等。
2018.3.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