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逝者,追寻

作者: 墨之北 | 来源:发表于2019-12-07 23:48 被阅读0次

  这几年,走的人似乎有点多?

  前年我们送别了余光中,去年比利王车祸身亡,然后霍金、金庸接连逝世,到了年末又走了二月河。他们和我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我不曾深入了解他们,对他们没有很深的感情,但当得知他们逝世时,还是会感觉有什么东西永远的失却了。

  或许是时代感吧。余光中是“乡愁诗人”,比利王是鬼畜明星,霍金更是经常出现在教材上的励志典范、著名物理学家、科普作家,金庸是举世武侠爱好者公然的大师,二月河是作品能占据图书馆书架好几列的历史名手。他们都是我所生活、所成长时代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地在我的成长背景上留下痕迹。他们的离去,或许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落幕,但至少意味着属于我们的过去时代向着消亡更进一步。

  后辈的记忆里,或许不会再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是他们的后继无人的守灵人,也是日渐缩小的见证他们存在的群体的一部分。

  我自知无深情,故不打算熬一锅浓汤引人慨叹。

  但我也明白那种时代感上的缺失是实实在在的。


  又是一年过去,不知又有多少人离开了这世界。时间车轮转动得快而虚幻,昔日种种的余迹终将被甩出车驾,成为后来者不可追溯的虚无。

  人就是这样的——走着走着便注意到了来时的脚印,走着走着便看到了前人留下的行跡,走着走着便惊觉往昔的消逝。

  我不喜欢赶新潮,因为我跑的太慢。我热衷于追溯前人的足迹,因为这让我感到踏实、温暖。可是,时不时地,时光让我意识到,在这追寻的路上,自己的脚印会渐渐化进泥泞,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我看到那时光碾平了大地,压实了纷乱的尘土,让这世界重归于莽苍。

  当这时,我会感慨,会怀疑,会动摇。我不知道,在天地间,是否每个脚印都如此渺小,如此不值一提。我不知道,在人世间,是否有什么事物永恒存在,除了那始终不发一言的上苍。我不知道,我所追溯到的是幻觉还是扛住了时间的印记,是前辈的遗产还是自己的坟墓。如果追寻之物本就不可捉摸,我的追寻该向何处寻意义?见过这些,我没法遏制迷茫。

  我眼看着后辈们一步步走来,蚕食我们的世界,我慌乱,但也无奈何,因为我就是这样来的,一步一步地,从前人日趋衰朽的世界身上,撕咬下自己想要的一方净土。尤其是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看到后来的浪一波较一波迅猛,不禁心生忧虑。

  长江后浪推前浪,潮起潮落,斗转星移,本是自然的事。但我却担心,我们这中间的一辈,还未推得前浪,便被更后的数浪拍死在怪石嶙峋的沙岸。


  《中国青年报》的抽样调查显示读过金庸作品的00后比90后减少了16.3%,“许多年轻人只知人名,不晓旧梦”。这令我诧异——我以为这个数字本该还要大些的。

  经常看到有人说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喜欢金庸了,说他们有海量的玄幻言情,说他们太聪明。而我观察到的情况也是读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的人很多,读金庸的则相当少见。我觉得我们这代受金庸的影响很小,完全不能和过去那代相比。

  抽样调查里的这个数字低于我的意料,有两种可能:一者,我是一个理科生,我的经历、观察具有特殊性,不能代表我们这一代的整体状况。二者,过去的那个时代人们对金庸的感兴趣程度并没有理想中那么大。

  金庸,武侠,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对武侠迷而言,或许是梦想,是感动。初中时经常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人们书写自己和“金古”相伴的青春,文字里透露出的是实打实的真情。对我们的父母辈而言,或许仍是“不务正业的人才看的”,非主流的玩意儿。尽管金庸的地位似乎已经众所公认,其作品的价值也受到文学界、学术界的肯定,那位“北大醉侠”孔庆东教授就对金庸推崇备至,这世上还是有对其存有偏见而又无力去了解的人。而对我这辈年轻人来说,金庸,武侠,总和影视脱不了钩。我们有许多读起来更爽、情节更丰富的网络小说可读,相比之下,武侠小说是过时的东西。

  事情好像是这样的——武侠小说,老一辈瞧不起,视之为异类、毒瘤,新一辈看不上,觉得它小众、过时,中间那一辈则有很多人对其感兴趣。

  这样的境遇让我想起国产游戏。想起同样是一代人青春的“三剑”。老一辈会受这样的事物影响,但却打心底不承认它,不愿将其放到台面上来。新一辈非但狠接受、很承认它,而且已尝到它甜美的成熟果实,胃口已然养刁,不愿体验过去未成熟果子的酸涩。是以它或许只属于中间这辈人的青春。

  我曾看到很多文章写自己当年玩《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叁外传天之痕》的感动与震撼,对这些老游戏赞不绝口。好奇之下,就去玩了。我能感受到游戏的独特之处,但注定没法得到和那些撰文的长辈们游玩时相同的感动。我甚至觉得不舒服,我看到这些老游戏在各方面和今日游戏有显著的差距,我无法让自己真心沉浸到有着明显语法错误的文本中,我无法真正被故事情节感动到泪落沾襟。

  这是无奈的事,这是时光在向人宣示主权。我们没法重现别人的青春,哪怕他们描述中的美好青春有多触动我们、让我们想一同经历。不过这兴许是好事,至少我不会经历充斥着早恋堕胎的“伤痛青春”了,那样的青春太“悲伤”,我受不起。

  不同时代的人的喜好不同,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对事物的态度也是不同。曾几何时,傍晚,我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花园嬉戏,看到广场舞,听到《涛声依旧》《一剪梅》,后来却见到人们羞于在ktv为曾经的流行感动,不禁唏嘘。


  我热衷“考古”,所以才会去玩现在少有人玩的游戏,会去读现在少有人读的书。就目的而言,我是想体验前辈的青春,从当世脱出到另一时空里,去把握一些手握不到的东西。少年都会有的对自我、“特别”的需求也驱使着我,让我追求“不与时人同调”。

  越来越觉得读书是很平常的事,“考古”也是不足称奇的爱好。有人喜欢书,有人喜欢画,有人喜欢沉默,有人喜欢说话,有人喜欢潮流,有人喜欢传统,仅此而已。读书写作“考古”不应该和“特别的”“了不起”“逼格”挂上钩,有没必要标榜“文青”或是对污名化的“文青”避之不及,就像对喜欢动漫的宅们来说,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不要贬低也不要过夸,我也只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罢了。当然,总有人固守他们的偏见,斜眼看人,不过那与我何涉?

  身为少年,我喜爱的不只有“考古”,我所追寻的也不止于前人描述的精彩过去。我也渴望令人艳羡的友谊,我也希冀着带着微妙心情的爱情,我也像所有少年一样热爱热血奔腾激情四溢,喜欢表面的华美,追寻着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中的美好事物。“考古”其实也因为“古”中有着我正追寻的事物。这个角度上,我和同龄的少年们没有什么不同,在平凡的世界里追求着不凡,在平凡的人生路上拒绝平庸。

  有的时候会想,自己追寻的是否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关于这个,我之前有写过文段:“

听说了诗与远方

我要做个诗人

听说秋水桥那头的荷花很美

我要去一觅那水面清圆

听说战争很惨烈却也很壮美

我欲射天狼马革裹尸还

听说蓝天很蓝大海很大高山很高

我……

听说爱情至美至恶纠缠不清

我……

听说诗人的生活很诗意很闲适

听说这是个文学已死的时代

听说这时代诗人已成一个笑话

听说文艺青年都是些……

我要去

去那远方

不是去看一看这世间之万物

只要写我一写未见过的风光

写成诗文

博取浮名

引后人来找诗意的远方

那是我不曾见到的

不知前人可曾见否”

  听说,听说,听说,尽是听说,我们听说的实在太多了!“要不是听说过爱情,多少人会知道爱情”(木心《巴珑》),要不是听说独立思考好,谁会标榜独立思考?太多的耳畔听说,太少的亲身识见,这是我的悲哀,人的悲哀。而我写作的一个缘故便是想追寻作者们的足迹,看看诗人眼中的世界是否真的存在呐。

  人生究竟是为了追寻什么?究竟追寻什么才算寻得了本心?人是从何时开始识字记事的呢?个人的初心又是怎么确立的呢?如果初心本就不曾确立本就不存在,我将何去何从?

  人本是活的,但人非得死着般静默稳定地过活,可又不能缺少也不可能缺少骨子里的变通力。神奇到近乎荒谬了。人该如何过活?辩证法用在辩证法自己身上又会怎样?总是有许许多多这样近乎荒诞的问题困扰着我,要解决他们,或许还得向哲学求助。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

相关文章

  • 一年,逝者,追寻

    一 这几年,走的人似乎有点多? 前年我们送别了余光中,去年比利王车祸身亡,然后霍金、金庸接连逝世,到了年末又走...

  • 咖啡☕&周末不凹造型……2017.5.7我爱你,与你无关

    一封寄往天国的来信,却意外收到了回信。 怀着对逝者的无尽思念,踏上追寻往事的旅程。 年少的懵懂,我们不懂得表达。 ...

  • 追寻

    追寻 追寻那个最灿烂,最真实的微笑 追寻那个走丢的小姑娘 追寻那个不知道你是谁的你? 曾经 那一年,那一次 追寻到...

  • 追忆逝者,珍惜生者

    又是一年清明节,扫墓,祭拜逝者,追忆逝去的亲人。 逝者再见只是一柸黄土,有关他们的记忆在脑中回旋,他们的音容笑貌经...

  • 新平衡(2021-12-07)

    今日论语(1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晃又一年要过去了。 子曰:...

  • 追逐繁星的孩子

    我们,因为以为孤独而一直追寻,却忽略了,在身边一直陪伴着的人。 逝者已去,再怎么缅怀也无法改变,而活着的人,才是最...

  • 逝者赋

    逝者如风,来去不禁匆匆。 逝者如梦,灯灭人走楼空。 逝者如梅,湮灭只在春回。 逝者如泪,不去滔滔江水。 逝者已走,...

  • 2017 回到原点

    2017 折腾一年,又回到了原点,2018 从零开始去追寻,追寻我的梦。 2017 是过的最杂乱无章的事情,这一年...

  • 二叔一周年祭

    二叔去世已快一年了,“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写一篇文字,寄托自己的哀思,以慰在天之灵,愿逝者安息。 二叔小我父...

  • 日日进取,不如沉淀专研!

    读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读曾国潘“每日毕,醒吾身”我什么都信,觉得说的都有道理。可是,在追寻的路上一直前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逝者,追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mp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