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成长探索:发挥长处、明确使命、关注身心健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95783/f4535179718b184d.png)
01
—
见自己,即要深刻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状况、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其中有一个问题我最为关注,就是自己在哪些方面有长处?
我定义的长处会更“独特”一些:
我觉得,长处并非仅仅是天赋,它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性格,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技能,更可以是因为热爱而衍生的特质。
它也不一定非得让自己付出太多努力,或者依靠极度自律,而是自然投入、不由自主地就能发挥出优势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做某个事情,正是因为我的这种性格、技能和特质,可能我还什么都没做,就比80%的人有了先发优势。
就拿我自己来说。
从小到大,我的性格就一直比较"安静",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事情”。
我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还鼓励过我,说我的这种性格,适合去“数理逻辑”相关的专业。
我当时也搞不清“逻辑”是个什么东西。
后来在实习期间,我无意中从实习单位那里得知,虽然相较于同期一起实习的其他学生,我的专业水平有欠缺,但我有个很好的特质,就是做事情有逻辑:
我喜欢一步一步想办法把事情理清楚,虽然做事慢点,但会让我在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遇到重大问题时,理智战胜情绪,是动脑而不是动心。
02
—
做自己,就是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是自我驱动还是随波逐流。
所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自我的成长和发展,仅仅是基于“痛点驱动”,那么随着痛点的减弱或消失,由其带来的驱动力是不是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下的答案是这样的:
自我的成长不应停止,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会提前布局,找到自己独特的使命。
以企业发展来举例:一个优秀的企业在成功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后,一定会在战略方面下功夫,
比如,描述未来的愿景,明确使命与价值观;比如,统一目标,倡导“站在后天看明天”的理念;
这其实就是成长与发展的底层逻辑:
专门花时间去思考目的与意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动转换驱动力,从“痛点驱动”向“使命驱动”转变。
如果我把自己也看成是一家公司,其自我成长的底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要想做成一件事,我就得在想清楚目的与意义上多花时间,
虽然在成长的初始阶段,通常需要靠痛点驱动,但这一定不是全部。
最终让我走得更远的,一定不是那些让恐惧消失的痛点问题,更是那些让我充满热情、不知疲惫、魂牵梦绕的个人使命。
而我当下的使命是--我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创作者。
因为,自己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能决定可以连接多少人、能影响多少人、会有多少人可以跟随我,能产生多少杠杆效应。
所以,我爱打游戏,那我就应该去想:“我是不是应该制作一个通关视频,把它发布到B站上,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我喜欢读书,并且读了书后,我还会有很多思考,那我也应该去想:“我应该把这些思考都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PO到小红书上,说不定对别人也有帮助呢?”
一旦我试着从平时的兴趣爱好中去取材、构思、加工和输出,让自己去经历从想到做的整个过程。
那我的角色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真正成了一个“创作”者:
我像是主动在“玩“一种更好玩、更有趣、更高级的“游戏”,自然,你也会”享受“到一种更高层级的快乐。
03
—
爱自己,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会体会到世间的幸福和快乐。
所以,最好的爱,就是爱自己!
对自己好一点,该花钱时花钱,该快乐时快乐,吃好睡好,还要多运动,把身体养好,这才是好状态的基础。
而且我觉得,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背后就是“爱自己”:
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并且能够屏蔽外界的干扰,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爱自己”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自己的使命是什么。
甚至还要学会反思:一边怀疑自己,一边改变自己,检讨自己的不足,永远找自己的差距。一旦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就更能提升对自我的接纳度,并且更加相信自己。
当下,我对人生的基本理念是:身体不累,内心健康。
生命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爱自己的手段。
所以,“珍爱好我的生命,她同样也会爱护我”,这应该是我生活的信条。
但不幸的是,有人会把爱更多地给了身外之物,而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时间不够用,就放弃休息,甚至牺牲睡眠时间;
工作太忙,就不再锻炼,甚至为了工作拖延了就医的时间;
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与财富,不惜付出自己人格的代价。
但你要知道,身体不好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富有,不健康的人也缺少积累财富所需的能量,而付出人格的代价,更是对自己的“背叛”。
不妨想一想,对自己都能“背叛”的人,人生的意义又从何谈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