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了“见自己”,貌似用了全力,却感觉写得不通透,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每次写完感觉梳理清晰了一些念头,但同时又有更多的念头在前方等着自己,看不清,写不透,这是我目前的状态。
失眠时打开樊登读书会,无意中看到他讲《王阳明传》,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具体我还没买来拜读,但是却重新触动了我,去翻《明朝哪些事儿》,专门去看王阳明的生平履历。作者在写王阳明之前,用幽默的手法写了自古以来的很多人在寻仙问道,这些人甚至不吃不喝,只为寻求心中的“开悟”境界,具体什么是开悟呢,应该是大彻大悟、内心升起一种狂喜,或是一种觉醒状态吧。说实话,我是不知道的,因为我毕竟没开悟过。本来也没准备走上这条道,只不过因为女性本性敏感、细腻,导致容易纠结、困惑,有困惑总归要寻求解惑,最初以为心理学可以解答,发现读了很多书以后,还是纠结,好比今天鼻塞,看到一本书,类似对症的药,吃下去了,可以缓解症状,但治标不治本,更何况今天鼻塞,明天头痛,后天胸闷,大后天腰疼了。人活一天,困惑不止。心理学的书并不能救我。也接触过一些幸福课程,女性课程,上课时都好像在看讲师表演,当时入戏,回家忘记,也是治标不治本。再后来也尝试过做义工、志愿者等,困惑依然在,并不会因为你做了两件不求回报的事情,就可以大彻大悟,俯视众生了。也试过运动,运动一小时后的某段时间里,你会感觉很兴奋快乐,但等身体停止释放内啡肽时,你除了要接纳身体疲惫,同时仍然要重新回到现实里,这个现实可能是你的职场、你的家庭、你的内心,这里总归会有不尽如人意之事。
看,无论是看心理学的书、做义工、还是运动,都无法让人解脱。当然能让女性暂时忘记这些的还有爱情、新生婴儿等,能让男性忘记当下的有创业、赚钱、权力、性等。其实这都是生活中的吗啡,可以让人短暂逃离困惑、痛苦。与借酒消愁是异曲同工的,酒醒以后生活还在,问题还在,什么都没变。
人生中所谓的问题、困惑、纠结,到底都是指什么?我们一起来百度一下:
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困惑:感觉疑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纠结:陷入困惑或混乱状态,也指难于解开或理清的缠结。
这些有个共性,就是都需要去想,内在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内耗。思考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放不下,是想不通。为何会放不下,想不通?我认为和人的认知、判断有关。
假如你带孩子在公园放风筝,玩累了,就把风筝随手放在靠椅上,这时过来一个戴墨镜的人,一下坐在了风筝上,直接把风筝坐坏了。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很生气,甚至想大吵一架?假如这时坐坏风筝的人摘下眼镜对你说“实在对不住,我是盲人,我可以赔”。这下你的情绪是不是一下就没了,甚至会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愧疚。事情发生改变了么,没有,风筝还是坏的。那是什么在改变呢,是你的认知和判断,你知道了对方是盲人,然后你的判断发生了改变,然后你的情绪也瞬间改变了。同样的事情有很多,所以有误会这个词产生,误会是什么意思呢,是错误的理解。人因为错误的理解,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也会引发错误的情绪。
这个认知还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对人性和规律的判断上。
比如疫情期间,各种新闻涌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人经典的把自己每天的情绪描述为“过山车”,看到舍己为人的新闻,感动流泪;看到自私自利的新闻,恨不得冲进手机手刃坏人,很多人的情绪每天都在这个循环里。其实这也是众生相,疫情只是放大了人性中的善恶。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每天都有人在感受善,有人也在抵制恶。如果你想通这一点,在疫情之前,你已经有了预判,有了心理准备,那么也许你的情绪起伏就不会很大,顶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就是人性”。
写到这里,我终于有些明白为何有人非要求佛问道了,因为假如我开悟了,我得道了,我成佛了,那我是不是我的认知就是非常广阔的,也非常正确的?那是不是我就不会有问题、不会有困惑、不会有纠结,什么都能轻易找到合理完美的答案,我不会有情绪起伏,只是在体验这一切,但不会有悲喜。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开悟、得道、觉醒呢,怎么才算是有正确的认知呢?以我目前的水平,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只能用王阳明的“良知”来解释,就是顺应天道的智慧。
那什么是天道呢?
所谓天道,就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全都是有一定运行的规则的,为人需要顺应天道的规则来行事。”
那规则又是什么?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
那法则又是什么呢?指法度、规范、规则、规定、规律、准则、定理、定律、效应、现象、方法、办法等。
所谓的规则、法则不仅仅指人类的,还包括大自然和宇宙间的,当然更包含你我芸芸众生的个人规则。
人类的规则:各国法律、国际条例、各国道德准则等,其实这些规则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现在的盛行的一夫一妻制,其实也只是近代默认的规则而已。
大自然的规则:春夏秋冬,阴晴圆缺,山川河流,万物生长,这些都不是我们人类能左右的。
个人规则:衣食住行,各种偏好,这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其实从出生到去世,人这一生都在不断地建立各种规则,比如有人爱吃肉,有人不能吃香菜等等。每个人都有身体,这个身体形态大同小异,但人的内在却是千人千面,所谓的内在,是什么?是你的思想和你的规则等组成的。
“良知”可以总结为顺应大自然、人类以及他人规则的智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能又要回到王阳明的“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了,从身边触动自己的小事“格”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