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看了第1章,其主要内容是说“语言”的力量,就不由自主地和以前学过的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
心理学上说,通过你经常说的一句话去挖掘出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观。从你经常说的那句话可以看到你的未来。
“语言”加深了你的记忆,塑造了你的认知。语言指挥着你的行动。行动塑造了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
改变自己的记忆,可能说有点难,其实它也相当于觉察力,改变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和感受。
我们可以先从觉察自己的语言开始。培养这种看到自己的记忆,然后改变记忆的能力。
不过我觉得“愿意”改变记忆,也要看情况的。
牵扯到自身重大利益的时候,我认为人很难愿意去改变记忆。因为人每天会接收很多别人说的话。尤其是那些“道理”。比方说:人要有尊严,要争一口气。
当有人辱骂你的时候,你会说“我感谢他,感谢他骂我骂得对,让我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吗?应该不会。你会去维护自己的尊严,要么顶回去,要么打回去。
人都是有情感的,都会第一时间采取自我保护机制,自我保护的方式不同,结果则不同。
如果要想任何事情都去改变自己的记忆,给自己一个正向的结果,恐怕还需要有“看透事情本质”的能力。
当你看到别人对你的辱骂并不是对你的攻击的时候,你会愿意改变自己记忆;如果你看到别人对你的辱骂就是对你的一种攻击,我相信,人们最先会采取的行动是自我保护,而非改变记忆。
02.特别喜欢“元认知”和“元记忆”。
元认知:对自身思考,感情动向及行为模式的自我注视能力。
元记忆:对“自身记忆内容”的把握能力。
这两个能力都是我要去锻炼的。
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育儿。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塑造孩子正向的记忆,这是我所理解的高质量育儿。
比方说:
孩子说:妈妈,我要去游泳。
妈妈说:不行,这个时候游泳会冻着,而且游泳非常危险,你不准去。
孩子一哭你就打他。
这就是在教孩子遇到阻碍(不同于自己想法、不允许)的时候,用这种“蛮横无理”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另外,这就给孩子的感受记忆是:我要做什么是不行的,是由他人控制的,如果我反抗就会遭到惩罚。
如果这个妈妈这样去处理呢:
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去游泳,妈妈担心你会冻着,因为已经到秋天了,而且游泳有些危险,那我们想个什么样的办法去应对这些困难呢?
然后引导孩子想出应对办法。最后实现了游泳的愿望。
那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记忆:
我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反对的声音,也有可能会听到不同于我想法的建议。不过我还可以或者说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想出应对困难的办法和跟别人协同,然后,最终做成我想要做的事情,以更好的方式。
这也是我在今后陪孩子玩的过程中,需要去践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