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单位发的小说《黄金城》,我还没看,被女儿抢在前头了,并兴冲冲给我讲了她已经看过的章节,其中主人公的母亲刘兰草的变化,讲得津津有味,刘兰草本是规矩本分娴熟的女性,然而,四个儿子吃不上饭,孩子父亲薄情啥都不管还在关键时刻和她离婚、分家扯开关系。
这样一个她,终于在村民的欺负中,破罐子破罐,不,应该说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练就了一身吵架打架的本事,刘兰草成了人尽皆知的泼妇般的存在。连他的儿子,主人公,在后来商业发迹过程中也会巧妙地运用他母亲的撒泼的本事。
哀其不幸,而不用怒其不争,因为这样一个女性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如果不争就只有带着儿子一起饿死或寻死了。她争了,在摸清了人性规则之后,改变了本我,从而获得了生存。不知道该为这个角色喝彩,还是为她悲哀。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端午节回家的路上,弟媳妇说我母亲适合开讲坛,能够不停地说一天,我说母亲从小到结婚,本是一个内向话少的人呢。突然间,我就想到了刘兰草。
母亲的改变,虽然不像刘兰草那么剧烈,但是我和姐姐也都明显感觉到了母亲的变化,在弟媳妇眼里的母亲的形象,真的和我们小时候的母亲的形象不一样呢。
母亲的改变,从一个内向腼腆的姑娘到一个喋喋不休要在家里大小事情上的领导地位,那也许是学业事业无路可走而在生活中寻求安全感的表现。
母亲的改变,从力求一碗水端平男女平等的纯真思想,到生了两个女儿得不到重视,以生儿子为荣的大环境侵蚀了她。到嘴上说着男女平等,实际情况中却不由自主袒护偏爱弟弟,并且理直气壮引导两个女儿无条件赞助儿子。而儿子正是在她的偏爱中失去了磨练的机会,能力不大脾气大。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烙印,这就是生活的尖刀刻在人的生命年轮上的痕迹,一刀一刀,一道一道,慢慢地改变了很多人。
据说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知求索是最高的智慧。我自己,有没有改变呢。无疑也是有的。我,从小时候的腼腆脸红到现在的克制紧张、在竞争中拼命向前冲,因为我意识到生存比脸面重要。从对母亲没有任何怀疑的相信,到逐渐感觉到她对弟弟的偏爱和对我的不公(包括到现在对弟弟孩子的重视,对我孩子的冷淡。过节回家我没带孩子,父母和弟弟的两个孩子其乐融融,对我的孩子甚至都没问一句咋没回来),我把对她的掏心掏肺变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沉默以对。从母亲的忽视中我知道我只能靠自己,于是奋斗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