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道

作者: 丹青魁杰艺术评论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2:20 被阅读0次

      中国茶文化的茶道者,经由品茶的过程,表现另一层次的礼仪、品味、意境、修行、参悟与体验。

      道,在字面上解释为“路”,欲路无险阻,则凡事必依“理”行之,则人生之路方能宽广畅行,故道者,理也,路也。

      哲学上解释“道”,指的是造化所依循的轨道,人生所遵循的途径。顺着上天赋予人的本性,以恒卦的精神,不断地修持自律,便能臻于正义的大道。

      历代圣贤哲人本此原则进德修业,养天地浩然正气,俾人立于世的三大精髓:性、命、形得以“内合于性道,外健于形骸”。

      茶道,经由品茶的过程与行为,独乐乐时,得以怡情自得,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众乐乐时,知己相交,论时政,言人性,观天文,察地理,悠哉怡然。此怡养天人之功,颐养的境界。

    茶道的意境,求其静、思、和、真、俭。

    茶道所追求的“和”之根源。 世上万事万物所求的是阴阳调和,并保全太和之气以利万事万物成长。

    茶道中的动,其实是在泡茶时表现的“中庸之道”,闷茶时间的拿捏精确与否,关乎茶汤味道香醇程度;待客之道,奉茶与接茶,合乎礼仪;品茶时讲究心境平和谦逊。凡此种种均为茶道与易道吻合之道。

      中国茶道之提倡,始于唐朝陆羽。 佛教在公元前传至中国,亦鼎盛于唐朝。 陆羽自小在佛寺中礼佛诵经,并研习煎煮泡茶之法。修习佛法与研究茶道,培养了陆羽将茶道与佛法相结合之圣事。

      佛法求“戒”、“定”、“律”。 修行时,佛法讲求“专注”。坐禅时要求“处静”,佛法要求修行人遵守戒律。 茶道讲究有程序的品茶,追求外在与内心的平静养气。此与佛中的“定”,与禅坐是完全相通的, 茶道“静”的功夫有密不可分之关系。

        品茶有感,必能饮水思源。 恒卦彖辞:“恒、久也。”可长可久,乃为修道最珍贵之德也。 观卦能臻于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冥想得生智慧。独乐品茶,固有静,亦可思,思想若通,则智慧生。众乐品茶,各自所思,意见交换,受益无穷,思之极致,亦是茶道之至高意境。 思的过程,亦讲究得,思而有得,“至静而德方。” 乃为茶道“静”功之本源。

《易经·系辞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寂然”即为“静之态”。全段说明了若没有思想,没有造化,未有所感,则寂然不动,一有所感,则如响斯应,豁然开通于天下事物。所以然“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君子品茶论道,自亦当省思精进之道,则茶道的意境自可臻于高峰。

      陆羽将“俭”作为约束茶人行为的首要重点,勉励茶人以勤俭作为茶事的内涵。 《茶经·七之事》举古代晏婴贵为宰相,三餐均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生性俭朴,每次宴饮仅摆设七个盘子的茶食。 俭既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内涵,君子讲究茶道,自当奉为上德,以达“不可荣以禄”的境界。

“真”是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极致目标,茶叶求真茶,茶香求真香,茶味求真味,茶具求真竹、真瓷、真陶、真木,环境求真山真水,待客要真心, 赞美出真诚……总之茶道求一“真”字。

                                      2018.8.15.13:42

                                    丹青魁杰艺术评论

                                      午茶~闲赋~京华

          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赞赏鼓励!

相关文章

  • 论茶道

    茶道只能以行为方式代代相传,白纸黑字记不下“道”之精华。 喝茶不像喝酒,咄咄逼人声嘶力竭的豁拳胜利后,拖长的绝叫,...

  • 论茶道

    中国茶文化的茶道者,经由品茶的过程,表现另一层次的礼仪、品味、意境、修行、参悟与体验。 道,在字面上解...

  • 《魚闲论茶道》

    文/妍桃品莲〔原创新韵〕 前言:与文友细聊诗酒茶。 偷得清风笔绽花 飞令一曲月满楼 流年糗事远江湖 浮世闲情铸文章

  • 茶道论止于至善

    大概是从小受茶的熏陶吧,也大概遗传了老爸老妈喜欢喝茶的基因,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喜欢喝茶。我们家是卖茶叶的,卖了...

  • 弘论中国茶道

    “茶道”两字最早出自于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又因鸿渐之广润色之,于是茶...

  • 无题

    半壶红茶半涩苦; 半世人生半踌躇。 举杯论茶茶道出; 忆人谈事事已远。 ——2019.02.22

  • 二哥的诗《无题》

    文/二哥 半壶红茶半涩苦; 半世人生半踌躇。 举杯论茶茶道出; 忆人谈事事已远。

  • 胡说八道论茶道

    有一种说法是,饮茶文化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时在中国衰落,却在日本流行并发扬光大,形成茶道,...

  • 小暑禅悟

    古月祥日 2019.7.7 暖风至,雷雨沱。 促织面壁活。 雏鹰展翼迎天阔。 蝉鸣震山郭。 焚香炉,论茶道。 庭深...

  • 茶场记

    文/林子 落日余晖 又一个不期而遇 论感恩 感恩亲人 身边的师友 那些千里迢迢 还惦记着乡村里的我 论茶道 逃不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茶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a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