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3-13

2023-03-13

作者: 夏日不夏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22:37 被阅读0次

    比起情绪的波动,更值得担忧的是一个人自体状态的变化。情绪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而自体一旦开始晃动,它就能持续相当长的一阵子,甚至可能导向崩解和碎裂——这是自体心理学特有的一种描述人精神状态从有序到彻底无序的变化过程。如果你认真去理解那个过程,你会发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是一点点垮塌掉的,就像是一栋建筑,因为关键樑柱的变形、缺失,整体的力学结构出了问题,然后开始出现裂缝,局部崩塌,最后变成全面垮塌。

    反过来说,人的自我恢复,也是用类似的方式把自己一点点支棱起来的,越是在崩塌早期,一个人的修复行为就越是有效,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少。我认为一个人的自救意识,就是看ta是否能在状态一开始波动时就有所警觉,然后以一种主动意识去中断那些继续破坏自体内聚性的事情。

    状态不好的时候,一个人“惯着”自己的方式,常常会维护这种不良的稳定性,一些当代自体心理学家用“吸引子”这个概念来描述人重复进入同一种脆弱性的方式,因为脆弱自体(EP)有自己独有的体验方式,ta所青睐的,常常是一个人肯定、合理化、强化自己创伤经验的那些部分,顺着EP的逻辑,一个人就会长时间地处在痛苦和脆弱的区间里,且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人们常说一个人不要怀疑和质疑自己,但去质疑创伤经验却是非常有意义的部分,就像理性情绪疗法里对不良信念的主动驳斥(REBT)。简单来说,就是质疑令你恐惧、害怕、绝望的那些体验,因为它们的真实性,常常是被个人的主观体验所赋予的,它们禁不起全局性地检验。所以自我恢复的第一步,就是设法逃离EP的世界,你需要一把逃出肖申克的勺子。

    具体来说,就是去做和那个世界不相关的事情,或者让那个世界不成立,不真实,不坚固的事情。比如在你拖延时,试着做一些反拖延的事情,哪怕只是稍微“清扫”一下,重要的是先让自己进入一个能够有所行动的状态,来唤起相应的心理效能;又或者你长时间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这时候你可以出去晒晒太阳,或进入另一个和此时此刻截然不同的环境,令自己对境生别心;如果你已经变得很虚弱无力,那么你不妨去洗个热水澡,将自己打理的漂亮整洁一些,这是在改变当下的自体感。

    这类微观行动还有很多,重要的是知晓它的意义,习得它的原则,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去调整,比如旅行、运动、冥想等。这些事,你越是在晃动的初期去做,抗拒就越少,耗费的心理效能也就越少。虽然它们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在注入有序,并试着唤起一个人有自体感的那部分经验。我们忽视它,是因为我们很少从系统和结构意义上理解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波动规律,如果我们没有以这种觉知去行动,哪怕你做了同样的事情,你为这些行动赋予的情感力量也不足以让你真的摆脱什么。简单来说,你需要在你的行为上体验到你这样做的意义,以及你在努力把自己支棱起来的情感渴望,这种加权只能在你觉知充分时获得。

    转自微博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3-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b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