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1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1

作者: 流动的温暖 | 来源:发表于2023-03-13 06:06 被阅读0次
    抑郁性人格障碍表现:缺乏动力、失去快感,或是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或自我调节失常)。

    抑郁和哀伤差异:

    在哀伤情境中,人们会体验到外部刺激(如:丧失重要他人)的逐渐减弱,哀伤可能会随着情绪的缓解而逐渐平复。哀伤使人在丧亲或重创之后情绪跌入谷底,但不至于陷入沉沦。

    在抑郁状态下,人们会认为自我正在消融或毁灭,抑郁状态始终萦绕于心,绵延不绝。抑郁性的认知、情感、意象与感觉会以隐蔽、有序、缓慢而持久的形式浸润于具有抑郁型人格的个体身上。

    作者提出两种抑郁状态,一种是“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自作自受,我就是罪恶(内摄型)”,内摄型抑郁者情绪悲戚,这种悲戚饱含力量。另一种是“我很空虚,我很饥渴,我很孤独,关心我吧(依赖型)”。依赖型抑郁者则凄凉被动,逆来顺受。这两种状态都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而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接受)。

    Blatt对抑郁划分为“自我界定”和“人际中的自我”两种极性倾向。人们都有自我肯定和通过与人建立关系而体验自我的习性。精神健康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够在两者之间灵活切换。自恋人格者即是顾此失彼地要偏向浮夸(自我界定),要么偏向耗竭(人际中的自我),也就是贬低他人或渴求关注。抑郁人格者也是如此,常常有失偏颇。

    抑郁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抑郁者的驱力:一方面来自生理的遗传;另一方面来自心理的需要,是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

    情感:依赖型感受到的是忧伤体验,他们内心深藏愁绪,为邪恶和不公无比烦恼。内摄型感受到的是愤怒体验,他们将负性情感投注到自身,他们憎恨自己的程度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缺点。他们的愤怒来自于哪里?与他人有何不同?为何将愤怒转向自身,以及这种转向自身又具有哪些功能性获益?

    气质:抑郁人格者常常将憎恨和批评指向内部而非他人,对他人过失通常持谅解,敏感和同情的态度。

    抑郁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防御机制:

    内摄(内化客体的负面特征被抑郁者潜意识感知为自身的缺陷)。即使来访者的内化客体并无敌对,挑剔或渎职的特征,来访者也会如此感知并内化这些特质。抑郁者很难向他人表达敌意与批评。

    自我攻击:降低焦虑,尤其是与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

    理想化:抬举他人,自渐形秽,用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同时又感到与理想客体相形见绌,如此循环往复。

    抑郁者的关系模式

    在互动关系中,争取独立与祈盼依赖对于儿童都是必须的。重要的是如果儿童每当需要退行贿依赖或“补充能量”的时候,父母自会守护在旁,那么分离就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抑郁者的互动关系模式中,分离—个体化过程会充满抑郁性张力,前一种情形会让儿童感到自己的独立愿望会伤害客体,后者则开始厌恶自己自然的依赖需求。无论哪种情况,都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某些部分是不受欢迎的。作者认为,在成长过程中,丧失总是无时无刻地发生,而如果家庭成员间不允许表达丧失后的哀伤或者说哀伤过程不足,就有可能造成抑郁(我想到孩子们哭,有些妈妈和孩子说,哭啥哭,不要哭)。

    抑郁者的自体

    抑郁者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的离去。每逢遭到排斥,他们会潜意识地加倍诅咒自己该遭报应,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却害怕恶念,遭人唾弃。

    内摄型抑郁:自己坚信自己品质恶劣、常常为自己的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嫉妒和淫欲而悔恨不已。他们认为这种体验不仅堕落而且危险,担心自己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颗毒瘤。天性敏感,小小的批评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恶贯满盈。无论对方采用何种形式,他们都只汲取对自己负面的信息

    情感依赖型自体:他们认为自己向来不够合群,渴望交往却又总是事与愿违。他们觉得自己不配获得爱与关怀,其中羞耻(不招人喜欢?)要多于内疚(?)。

    抑郁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抑郁者渴望治疗师的无条件关注和全心全意的理解,认为这样就能够治愈抑郁。

    情感依赖型抑郁者的移情:因治疗师温暖而包容的态度而感到愉悦,治疗师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渴求温暖怀抱的愿望。理想化治疗师,投射性地确认治疗师会照顾好他们。依赖治疗师,认为帮助来自于外界,行动被动。

    内摄型抑郁者的移情:投射敌意到治疗师身上,这种批判性投射被概括为来访者的严厉、苛求或原始的超我。来访者害怕治疗师真正了解他们,所有人关怀和尊重都将化为乌有。

    治疗师的反移情:可能激起治疗师温柔体贴的抚慰情绪,也可能焕发治疗师无所不能的拯救幻想。另一方面,治疗师还容易激发另一面的反移情,认为自己差强人意,学识浅薄,或是不够敏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诊断的治疗意义

    1、抑郁者天性敏感,擅长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以此印证自己的被批评或被排斥的感觉,所以治疗师需营造宽容、尊重的氛围,给予真诚和共情的理解,与来访者建立连接(怎么建?),并努力保持恒定的态度,不存偏见的稳定情绪。

    2、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定会受到排斥,有时明知故犯,期待批评如期而至,以此印证自己的担心。

    内摄型抑郁病情的缓解程度,与治疗师如何处理患者的期待性焦虑显著相关。治疗师要注重识别、揭示和面质来访者这种不言而喻的期待性焦虑态度(举一个具体情境的例子:来访者说了一句话,我讨厌你。并坚信治疗师会讨厌自己,然后故意做一些自认为会引起他人讨厌的行为,明知故犯,提前预期治疗师的行为。治疗师的行为会不会表现出讨厌来访者?有不同的可能性,内摄型抑郁坚信治疗师一定讨厌他们)。我联想到的内摄型抑郁者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通过内摄对方的反应(可能是无中生有的)评判自己,不断自我要求“完美化”自己,以建立与他人的情感链接,“不完美的”自己会遭人抛弃。

    3、抑郁者最需要的其实并非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确保治疗师的短暂离开,终会回到他们身边。他们需要确定自己对分离的愤怒不至于影响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或者希望自己对治疗师的索求不至于吓退对方。

    4、当抑郁症患者开始对治疗产生挑剔或不满情绪时,说明治疗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

    5、造成抑郁的原因常常来自于抑郁者早年无法避免的分离,这种分离又使成长中的儿童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意和保护,儿童因此被迫切断关系纽带,用抑郁来抵御这种分离,逐渐形成抑郁人格。治疗师要对抑郁人格者的分离主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接纳(具体怎么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一章抑郁和躁狂性人格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bq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