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数据帮你匹配了最适合的人,你会选择去约会吗?
见:
题目是《奇葩说》一期的辩题,题干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你已经有另一半的时候,其中正方两方都有针对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二是大数据匹配真的准吗?
第一个方面,双方都承认爱情不是完美的,爱情里面必有裂痕。
第二个方面,双方也承认大数据不是精准的,匹配度会有一定偏差,甚至可以造假。
感:
这道辩题本质上是爱情题,与谁在一起幸福感更强?只不过利用了当下流行的大数据帮助你节省时间和精力做了一个“最优”选项,在没有伴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去见一面、约个会;但是在已经有伴侣的前提下,大多数人会犹豫,征求对方意见,对方不同意,别人来找你怎么办?对方同意了,要不要带上他(她)?如果数据匹配的那位真的让你更加心动,你该如何解决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在当今社会结了婚以后,这避免不了涉及道德伦理问题,除非婚姻从永续制发展到定期续约制,社会在思想观念上对于婚姻更加包容开放。
思:
理想很美好,人性永不变。爱情背后是两个具体的人,大数据技术背后也是人组成的团队,再美好的爱情、再完美的技术都离不开人这个关键因素。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这导致不同技术在不同人手里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同样是大数据匹配,有人可能选择利用数据造假或粉饰数据实现匹配,欺骗对方;人有共性的部分,也有个性的部分,每个人都想要一生过得幸福,但他们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安稳对于一些人而言就是幸福,而另一些人可能觉得这样活着没劲,更谈不上幸福,冒险探索去追求不确定性才是他们所爱;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组成,世界上不存在纯理性的人,也不存在纯感性的人,只是两者的比重不同,不同的性格特点,在不同的场合可能是优点,也可能是弱点,爱情必有裂痕,也就是你不可能找到一个理想中完美的对象,你想找一个成功男士,有主见,在长期相处过程中,总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在有些事情上他的性格特点可能会变得固执,只要是可能发生但你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哪怕你觉得这个概率再小,在漫长的一生中发生一次也是大概率,这就是墨菲定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的不完美,也就是唯一的,恰恰满足了稀缺性的要求,物以稀为贵,如果人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都是标准化的,反而变得不珍贵了,比如现在的网红,很多去整容,整成一个标准,虽然大多数越整越美,但是看多了这类美人,真的会审美疲劳;还有我们传统的手工艺品,即便是同一个师傅也很难制作出一样的作品,所以,好的手工艺品往往独一无二,价格不菲;而标准化的工艺品因为可复制,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值必然随着不断复制而降低。
浅尝辄止的快感和相濡以沫的幸福感。世界上没有最适合的那个人,因为世界在变化,你在成长,其他人也在成长, 所以大数据匹配出的那个人最多只是那个阶段可能比较适合你的那位,就算社会接受了这种选择伴侣的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你会在一生中不断更换伴侣,数量上去了,伴侣也更优质了,但你的幸福感却不一定提升,你更可能获得的是一种浅尝辄止的快感,如果匹配更换的时间密度加大,就会演变成一种选择伴侣的快餐文化,到最后换来的是失去了一生相守的机会,没有了相濡以沫的幸福感,多得是短暂的新鲜感换来的刺激,有失必有得,一生的幸福感是一条复利曲线,选择短期可见的利益,就想炒股,总是在选择别人给你推荐的股票,哪怕每次都是盈利的,它最终也是一条缓慢向上的曲线,理论是可以变成一条复利曲线,但它目前也仍存在理论之中还未实现,也不可能实现,唯有通过时间酝酿出来的幸福曲线才是复利曲线。
行:
技术只是工具,而且具有两面性,不能一味依赖于技术本身,多向内求比向外求更重要。
写作特训营邀请码.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