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是用来达到至善的功夫,知道了至善,也就知道了格物。至善是终极目标,格物就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方法。
先生又说“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这和孔老夫子所说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如出一撤,表达了一样的思想意思。那就是生而觉悟了的人,得道之人其心与天地万物一体,就会自然明了万事万物所运行的自然规律,明了其遵循的道,所言所行所思所虑皆符合其天道,这就是生知安行。心中明了要觉悟,致得良知,自身则主动通过修持磨砺,断除私欲,致得良知而明了天理,明了道的,就是学知利行。遇到困难,才去求知,尽力实行,明白不管寿命长短,都要修身养性等待天命的人,就是“困知勉行”的。犹如阳明先生的解说“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先生又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心是我们身体的主宰,心上所产生的念头、想法就是意。我们产生想法、念头的是我们的心,念头、想法作用在的地方、对象就是物。“格物”的实质就是去除掉我们心上产生的一切不正的念头,使我们心上所产生的念头皆是从良知发出的,而不沾染一丝一毫的私心私情私欲。 当我们所有的念头都是从良知之心中发出,这样的话我们对待父母,自然就是孝;对待兄弟姊妹,自然就是弟;对待领导,自然就是忠;对待朋友,自然就是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