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想为母亲写一篇文章。她的孝顺善良、勤俭整洁、坚强独立是我二十多年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母亲是孝顺善良的女儿,更是奶奶眼中比女儿还亲的儿媳。姥爷的腿不方便的那段时间,母亲每天去看姥爷,和姥爷拉拉家常,和姥姥一起做可口的饭菜,打开微信让姥姥姥爷和定居在福建的老伙伴们聊聊天;不能随便出门的这段日子,母亲更是每日电话问候,从未间断。爷爷不在以后,每隔两三天,母亲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包一锅包子或饺子,蒸一锅馒头送到奶奶家。给奶奶做的饭,总是淡的,母亲说老人不能吃太咸。就这样,母亲坚持了十二年。
新冠肺炎的疫情发生以来,除了送饭,因为奶奶没法儿出门买菜,网上订菜的时候,母亲也总会订两份,一份留家,另一份嘱咐我送到奶奶家,并让我提醒奶奶哪些菜早些吃,哪些菜可以放一段时间。有时菜的种类多,怕我忘了,母亲还会写下来,塞在袋子里。送菜的路上冷冷清清,戴着口罩的人步履匆匆,谁也不愿意过多停留。我提着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菠菜和小油菜,耳畔不时回放着母亲的叮咛:“到了你奶家,别忘了帮她把菜收拾好放在冰箱……”
母亲孝顺善良的品格就是一份做儿女的“完美答卷”,是我一生的必修课。“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出自《战国策》的话,母亲并没有读过,但为什么她对我所有教导的中心都是围绕着它?孝顺善良是,勤俭整洁、坚强独立也是。直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母亲对我独立品格的培养。
上了小学,因为家离学校只隔了一条马路,母亲便放手要我自己上下学。初中以后,母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永远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次上学前,只要天气阴,我都会将雨衣装在自行车的车筐里。我知道无论雨雪,父母都不会出现在拥挤的校门口。
还记得高二的一个夏日,早上出发时天气晴朗,可到了晚上九点,大雨突如其来,我却没有拿雨衣。大而密的雨点儿一串儿接着一串儿重重地砸在窗户上,也重重地在砸我的心里。教室闷闷的,心情也跟着烦躁起来,我撸起了袖子,朝窗外瞥了一眼,雨点比之前更猛地撞向地面。下自习回家淋湿是必然的了,我正烦恼着,突然教室中闪现出一个蓝色的身影,这个身影如一道闪电向我劈来,“啪”的一声,一个什么东西躺在了我的课桌上,还没来得及仔细辨认,蓝色身影便迅速转身,消失在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中。我低下头,解开沾着雨水的塑料袋一看,里面装的竟是我落在家里的雨衣。我赶紧抬头,通过逐渐消失的身影认出,送雨衣的竟然是我的母亲!
学校的门卫很严,从不让陌生人进入,母亲是怎么说服他的?我家离学校有十五分钟的路程,这样风雨交加的鬼天气,她又要走多久?她穿的蓝雨衣不大,裤腿儿早湿透了吧?我捧起那叠的方方正正的雨衣,那个母亲披着蓝雨衣,急匆匆地飞到教室的身影不断地浮现在眼前。从那以后,母亲又为我买了一件雨衣,让我放在教室备用。
工作后,偶然聊到了这个蓝色的身影,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在门口接我,母亲淡淡地说:“以前还接过你吗?不都是你自己走。”接着又笑呵呵地补充一句:“在校门口接你,从教室到校门口这五分钟,你不就淋湿了嘛……”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小车,被雨淋到的几率更小了,可是,我还是会在车座旁放一把雨伞,每次看到它,我都会想起那个夏天的蓝色身影。
一直到现在,我都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追寻更珍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响,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和父母相隔两地。姥姥姥爷在福建工作,远离父母的母亲更知道独立的重要性。独立的生活经历锻炼了她,让她在面对生活的大变化时反而更加坚韧勇敢,也让我深受影响,努力成为像她一样的女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体会到母亲的品格对于家的重要。母亲的品格体现在一蔬一饭、一点一滴、一草一木。母亲在,长辈们安心喜悦就在;母亲在,每个房间的干净整洁就在;母亲在,阳台上的花香草绿就在。
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母亲在,她的优秀品格就在。她的孩子也一定能学着她的样子,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最初的善良、孝顺和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