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沙的温度14℃,最低气温8℃。
转眼就到了冬天。今年的四季好像转换得特别快,不久前我还穿着短袖,抱怨太阳暴晒,待在空调房啃西瓜,现在已经想着围着炉火嗑瓜子了。
四季还是四季,我还是我,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今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房子装修。差不多全部精力都花在这件事上,或许是只专注了一件事,所以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了。
最近我断断续续在阅读一本书:《为什么设计》。本书是日本设计师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的对话内容。
对谈的内容出版为书,这种出版形式还是很有趣味。相比于作者独自著书,两个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咖,在一起更能碰撞出火花。对谈的形式,又让内容不受框架限制,随意发挥天马行空。当然这本书的出版可能是一次特别的策划吧。
书名中的“为什么”不是“why”的意思,是“for what”。是探讨设计的对象,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设计》所要追问的是“设计”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理解设计?如何用语言进行沟通?设计的潮流如何嬗变?如何定义设计与生活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对设计的兴趣?无不是今后设计界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课题。
书还只读了一半,读的很慢,因为他们的对谈内容,包含了很广的知识文化背景和很深的思考在里面。所以每次多读几页,都会有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感觉。
其中,原研哉提到一个比喻,让人印象深刻。
他在观看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片中有猿人进化直立行走,利用棍棒等工具的画面,让他意识到:棍子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但同时,用双手捧水喝,双手拼起来形成的空间,那就是容器最初的形状。所以工具的雏形有两个:棍子和容器。
因为工具的进化,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工具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以棍子为代表的,以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棍棒系统”;另一个则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比如服装、家居、语言、文字、图书等。
真是睿智啊。物质的容器,精神的容器。我们一直都在盯着类似“棍子”的实体工具,却从未思考过“容器”的存在。在设计上,相对于棍子等实体的物体,容器那虚无的空间更具有想象空间。
书中还有很多刷新认知的谈话,越读越觉得自己很无知浅薄。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