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水木
上华镇,位于小县城“西北角 ”,远离国道,属澄海的 “ 山区”,自古较贫穷。“云乔”乡,又是上华镇一个小小的乡村,土地面积很小。“云乔”乡有两个姓氏,黄姓与洪姓,又以黄姓居多,洪姓只有六十出户。但这个远从甘肃经福建过来的洪姓一支,自明“隆庆”墩绪公(洪大丁之二十二世孙)(洪大丁又是洪普公二十一孙禹之二十三世孙)(洪普公又是祖居 甘肃的郡望“敦煌世家”太始 祖 ) 在此地创祖,扎根大地, 勤劳勤勉,脚踏实地,将各种合适自己的赖于“养家糊口”的“营生”做好。在家务农的以种植菱角、小番茄等蔬菜为主,据说,上华出名 的小番茄首个种植人就自“云乔”,这个人,现在已经在外面发展,成为种养大户。一种产品的热销会带来一方经济的发展,养活不少人,现在,有八十老妪还能以“剥”菱角每天赚一百块左右,年轻 些的到小城市场边 “ 剥 ” 边 买;有到在乡里或者到小城做“卖鱼”等生意的,办工厂的,有几个成为“企业家”, 这些人大多在小城买房居住,也有回乡建二层三层四层小楼房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一个远房弟弟,今年四十四岁,从十五岁到小城边上的乡村做学徒,每天三点被“师傅”“赶”起来干活, 几年后,将“卤鹅”这一潮汕特有的美食技艺学到手,前年在乡里建了一座漂亮的四层楼房, 每层面积一百七十多平米。好一个勤劳朴实又头脑灵光的好男子!
穷乡僻壤, 穷则思变,乡里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努力争取走出小乡村,过去通过参加“土改”革命 “ 入仕 ” 的不少, 我爸就是一个, 他从一个糕点铺的小学徒,到澄城派出所所长, 到公社干事,到工商局交通局局级干部 。从大字不识一个,自学至能看书读报批阅文件。现在通过公务员选拔的,在外工作的公职人员二十多人,“科级”以上公务员七人,还有处级干部;教师九人。从这个乡里出来的与在乡里的洪姓二百多人, 有博士学位二 人,研究生二人,本科生十四人,专科生六人,约占乡里洪姓人口的8、8%还有自学成材的乐手、书法家等。
我出生在县城,从小到大,回乡很少,本来对家乡已经没有多大的印象,机缘巧合,政府号召大家文明祭祖, 上山祭拜扫墓不用明火,好多乡里利用“宗祠”祭祀,文明、热闹、团结有情意。“云乔乡”的笃泰叔热心宗亲工作,1999年主持修缮乡里“祠堂”,续编族谱。今年,2020年,年纪较轻的70后80后挑起传承的责任,将祠堂修缮一新,于农历十一月初二,主持将祖上牌位晋祠亨祀的活动。得此机缘,我也回了趟祖藉故乡,参加“入祠”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创祖传下来的碑文,从主持活动的发言人的介绍,从众人口中的故事,忽然对这个家乡有了了解与眷恋。
乡村很小,转一圈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从祠堂边的小庙,爬几级台阶上去, 就是一片过去的老房子,有些已经破败,但许多还不会不堪。我家的祖屋只有小小几平米,奶奶五十年代以前,我爸很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半个世纪过去,接近坍塌,但还在,屋里还有一张潮汕老式睡床。(就是木做的“四脚”架子,床顶架雕花,据说还挺漂亮。)
乡村景观,竹子、榕树、芭蕉……静静的老房子掩映在阳光下绿油油的树木里,挺雅致的,这些房子,已经好多久不住人,倒显得古朴与乡土原味;村里的榕树很多,听说长势过于茂盛,根须过于发达,有些损坏建筑,如果不是有此负面, 潮汕的大榕树,是潮汕最有特色的景观,很能唤起乡愁的。村中就有一棵大榕树,树冠宽达十出米,很是壮观。
从“老厝”区出来,走过新建的房子,回到祠堂边,看到有几处比较漂亮的老房子,都是黄姓华侨在家乡修建的。
我走在小村,因为从来没在这儿住过,小时候也只回过两三回,这次回来,看的是稀奇,但对于过去住在这儿,外出归来重游的人来说,看的就是“情感”了。有一位大姐,说到她现在的所见所闻,泪眼婆娑,忍不住的,特别是说到她年轻时,怀抱“织毛衣”的机器,艰难 地走过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的“ 巷仔”,眼泪就擦个不停。
这样的小村子,旁人看来可能没什么稀奇,但我走了一圈,虽然很陌生,却感觉很亲切,因为感受的是乡村家里人的亲情,质朴的尊重与真诚实意的欢迎。在这个浮躁,过于“务实”的时代,是少有的真情实感!
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 都是后代的根基, 都是子子孙孙元气所在,但愿后来者, 无论是在原乡坚守的 ,还是四海为家,在外拼搏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功成名就的,都有责任传承保护保持并发扬光大 。
从祠堂边的小庙,爬几级台阶上去,就是过去的老房子 乡村的景观:竹子,芭蕉,榕树 据说,上华第一个种植“小番茄”的人,就出自这屋子 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巷仔” 过街屋 树冠十出米的大榕树 “老厝区” 乡里最漂亮的老屋,黄姓华侨建的(欢迎大家到“云乔乡”看看!潮汕洪姓,五百年前同一家!是曾任“潮州刺史”洪圭公,字大丁的子孙。)
(照片全为手机拍的,我的摄影老师也姓洪,潮州人,在“龙湖古寨”还开了“适然茶室”)
(感谢原港口小学校长锐钊叔提供的资料帮助!)
2020、12、16(冬节前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