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幼儿园请小朋友回家观察小动物生长,恰好小区楼下种植着一颗桑树,就选择了养蚕。近日搬家,整理书架的时候,也无意翻到了《萧乾文集》,再读处女作——《蚕》。记得大学时候读萧乾只觉得先生说事说人都用简笔,如同素描,朴素感人。《蚕》是萧乾先生的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重读后发现,小说反映出来的风格与先生其他的作品相比,在秉承一贯文风的基础上,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蚕》这篇小文中,萧乾只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就为我们勾勒出闽江风景的优美,男女主人公性格的纯真等一系列美好的事物.所以有的人说《蚕》这篇小说与基督教教义并没有太大关系,它并没有像《皈依》、《昙》那样直接切入基督教与民族情感,传统伦理的矛盾冲突,而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相处为主要叙述对象,以表达他们的纯真感情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蚕》与基督教完全没有关联.所以我认为,这篇小说虽然不象其他小说把对基督教的爱憎诠释得那么分明,但是仔细研读文本,仍然可以发现萧乾先生把自己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渗透进小说的描述中的痕迹.
我想《蚕》这篇小说的创作出自与萧乾先生的一种文学的自觉行为,他从小生活在浓厚的基督教氛围之中.尽管他不满意基督教的一些做法和思想,但基督教已经给予了他情感的慰藉和宗教艺术的熏陶.萧乾先生自己也说过:"在我孤寂的童年,宗教也有过吸引力,尤其圣诞树上那彩色的灯泡,墙间悬挂的五颜六色的指环,以及在大风琴伴奏下的充满喜悦的歌声,都曾给过我莫大的快慰."他从这里认识了宗教艺术,经过长时期的耳濡目染,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和思想已经不自觉的进入了他的头脑中,所以在《蚕》这篇小说中,作者虽然没有刻意描写宗教,但基督教基本的救赎和关怀思想仍然在一些方面有所体现.
《蚕》中的上帝话语
上帝话语是基督教教义的基本理论,《约翰福音》的核心观念就是"上帝是爱",认为兄弟之间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而来,《蚕》中的主人公"我"和梅就是怀着爱的心境来对待这八条小生命的,抱着一颗诚挚的爱心来喂养他们,为它们没有事物而感到深深的罪恶.
《蚕》带有基督教意象的词句多次出现.当我搜肠刮肚要给这八条小生命寻找一个安身之处,而最终选定了梅送给我的精致的盒子后,亲切的称它们的住所为伊甸乐园.在伊甸乐园之中"遍地是美味的果子,只要一张口就有得吃,头上是无边的乳白的云霄",幸福洋溢其间.正是因为"我"对它们有一种爱的情绪,才会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匣子","象慈母安置婴儿"似的对待这八条蚕宝宝.小说中还将凝视着那八条小生命的"我"比喻成"高踞在半空"俯视下界的"万能的主宰";把安置吐尽丝,即将死去的蚕,描写的像安置将死的人那样,充满了爱的关怀和悲悯,更把"我"和梅想象成"黑袍长髯的神父",守侯着八条将离去的生命,为他们送行.
这上面所叙述的一切,都朦胧的表现了萧乾先生对于上帝之爱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正如萧乾先生自己所说:"《蚕》是我的一点点宗教哲学."这一点点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上帝之爱."我"和梅始终对蚕怀着爱的心情来照顾,喂养,怕他们受任何伤害,甚至当蚕老去后为它们送行的举动,都无一例外的是上帝之爱在"我"和梅身上的体现。
对"万能主宰"的讽刺
尽管全文弥漫着一种"上帝之爱"的气息,我从作品的某些细节仍然读出了萧乾先生对基督教教义的怀疑,即对万能的上帝的讥讽.
当我由于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八条生命的存在,使它们在忍受了长时间的饥饿.在终于有桑叶可以延续生命时,表现出了对"全能的主宰"的讽刺.因为健壮的蚕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来挤那些瘦弱的蚕,只为了要抢食那所剩不多的桑叶.以至于梅"赌气把桑叶全部挪到瘦的身边".即使是这样,瘦的蚕仍然不能摆脱饿死的命运.萧乾先生运用这个细节来表现他对"全能主宰"的置疑,它并不能让所有的生命获得平等的生存机会,弱肉强食仍然是不变的理论,"全能的主宰"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能力。
小文重读,记录一点点随感,心得也可以随性一些。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