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案例叫童话故事;失败的案例,往往就是鬼故事。
以前有个老板,自掏八百万腰包搞了个平台,刚开始搞平台的目的就是包装个项目,行业处在巅峰期时,知名风投软银直接出价两个亿,想收购那平台,结果老板认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还能再往上吹一吹,没有卖。又刚好有个从其它大平台过来的高管,给故事里的这位老板做了一张P2P的前景蓝图,那个PPT做得相当漂亮,之后自然是老板经不住忽悠,然后跑去河南许昌给一家民企放了两千多万,放出去后一次利息都没收到,项目就实质性违约了。平台自己只放了一千多万的个贷业务,那部分最后也亏了几百万,老板自己只用了一千多万。
到最后,行业不让玩了,平台的投资人,大部分是靠刷老板的脸面拉过来的,还有一大部分是一位高管拉了很多战友跑过来投资的,虽然披的是P2P的外衣,但大部分都是熟人,最后,老板只能是吃下坏账,把投资人本息都兑付了。
回头看,巅峰期要是卖给软银,再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的包装拿到美国去上市,成功套现的话,老板肯定是能获得数十倍的回报,结果当时没卖,然后不值钱了,还倒亏了数千万。现在回头看,在行业处在红火期时,把项目卖了快速变现是明智的,应该学会见好就收。
以前还有一帮人,刚开始在一家持牌机构玩放贷。主要业务是做个人或者小微企业贷,持牌机构玩亏了后,里面有一帮精英员工些,自认为掌握了业务风控的精髓,然后几个人从亲朋好友处借了几百万,跑出来单干,做个贷业务,前半年时,看着干的都是风生水起,后来有一笔偏大额的贷款逾期,一年都没撑到吧,那个团队就散伙了,至少放飞了好几百万收不回来了吧,有朋友后来为了还债,把在省会城市的房子也卖了,但卖了房都不够还,到现在,朋友两口子都还在打工,挣钱还债。
年轻时,负债创业要慎重,不要学了点皮毛,就以为掌握了精髓,如果仅仅是吃喝拉撒,实际上花不了几个钱,最怕的是跑去乱负债创业,那亏起来就快了,前面一旦给自己挖个大坑,后面就需要花很多年去填补。
P凸P也好,小贷也罢,还有更早期的有限合伙、伪私募、民间担保公司等等,甚至个人跑去放水的民间借贷、过桥等等,凡是把用高成本搞来的资金拿去放给民营企业或者个人的,最后送温暖的几率都相当高,除非您放出去的利率高的吓死人。民企或者个人一旦信用违约后,基本上就是等死中,一般不会有人来救您。把钱放给城投的,它最多就是晚点还给你,早晚都会付。
现在市场的钱是比较足的,但真正缺钱的人和企业又借不到钱,实际上缺的是一个相对靠谱的渠道让钱流到它需要的地方上去。这个道理类似蔬菜滞销问题。今年有个别地方白菜、萝卜,在地里批发价就两三毛一斤,甚至有几分钱一斤的,连工人收菜的工钱都不够,有些菜农就只有含泪把自己种的菜销毁。而城市里,菜动不动就是好几块一斤。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因为口罩影响,很多地方物流不够通畅,供需端不能流畅的衔接起来。
市场上的资金供需关系也类似,因为口罩,动不动就给您发明什么“静默”、“临时性管控”等新名词,大家明显信心不足,有钱的人不敢投,缺钱的人也不敢借,也借不到。不流通的钱,没法产生GDP和就业机会。
说实话,大家绕了一大圈后,也没发现有太好的投资方式或渠道,城投虽然有风险,但相对其它类似收益的品种来说,它的风险要稳定得多。我们这边的投资人,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延迟还的风险,都还好。对像我们当年都买过P2P的投资人来说,城投的那点流动性风险,一般都可以接受,只要最终能把本息付了的就是完美的。
非标有点舆情后,再去搞它的标债,是不是就可以涨点价呢?玩起来也更香呢?所以,即使非标有舆情,对投资人来说,也不见得就全是坏事。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