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埃里希·弗洛姆写的一篇文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很喜欢下面这段话: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 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 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 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 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 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 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 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 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 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喜欢这一段话的原因,是因为它让我想到了个人成长。一个能在个人成长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能跟自己和平相处的人。
所谓成长,就是把自己不断比下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相处。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能跟自己和平相处。
人和动物一样有领域意识,一旦自己的领域受到侵犯,本能的反应就是反抗。动物的反应是攻击,人的反应是潜意识会抵抗意识的安排。
而人要想获得成长,不断把自己比下去,需要对现状做出改变。改变就意味着接受新事物,摒弃旧事物。潜意识里已经习惯了现状的舒适,对于改变所带来的不适会做出相应的抵抗。
比如,早上习惯了睡到八九点才醒来,你想要早起健身,改到6点起床。践行没两天,当早上6点闹钟再次响起时,意识告诉你该起床锻炼了,潜意识却偏偏跟你唱反调,不想起床,想再睡会。
如果这时意识扮演的是父亲的角色,对潜意识“这个小孩”施以你必须改变自己(起床锻炼)才能得到我的爱,不听话就不爱你(对自己各种苛责与嫌弃),偶尔一两次可以,长期这样,势必造成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升级,会让人产生一股无力感。
慢性的无力感会腐蚀人的。一个跟自己都不能和谐相处的人,势必会影响到工作、学习、生活状态。
而人状态的好坏,又影响到Ta的工作、学习效率的高低,(你见过哪个人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办事效率还奇快的?)进而影响到Ta成长速度的快与慢。
如果一个人Ta既能发展母亲的良知:“你的任何罪 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对自己的过错无条件的包容与爱;
又能发展父亲的良知:“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 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对自己的爱建立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做到两者生活在一起,对于个人发展大有裨益。
如果把个人成长比作是人生的一场马拉松比赛,想要跑向终点。那么,就要学会在这条道路上要让自己最终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