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53108/b837dada4d8105bb.jpg)
心智、认知,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两个词汇,各类知识产品不跟这两个词扯上点关系已经不好意思拿出手了(玩笑脸),本周阅读完的《定位》一书中,运用大量真实案例来印证一项产品或者服务,应如何在用户的心智和认知中谋求一席之地,并给出了游戏规则供读者思考。阅读完本书,老板认为其中的实战案例很有参考性,比如七喜是如何通过将自己定位为“不是可乐的饮料”来占领用户心智、打开市场的,但某些可能跟如今的“套路”不太相符,选择性吸收为主。而书中提到的对用户心智的占领,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找寻自己的定位,结果导向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是,当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时,会不会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式的尴尬?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3108/eb0d9b1db5e3af81.png)
一、产品、服务的定位
举个栗子,AR试妆产品,在某宝上早已有比较全面成熟的应用,不仅有单品试妆,甚至还有试妆台这类集合类产品,而作为刚开始做这个产品的其他平台,想要在某宝试妆产品已经抢先占领用户心智的前提下,如何玩出花样才能让用户和老板都买账?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各个功能重合点,要打出创意点真心有点难。
此时,老板的建议是,根据自身平台特点,深究其中某个点然后放大,形成品牌传播点。
还是拿AR试妆举例,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对产品本身的认知,更多的还是对最终效果的关注:颜色漂不漂亮,与实际使用效果是否可以一致等。在效果是否一致这部分,我们精明的用户,很多是呈半信半疑状态的,那产品的传播点,就可以是“足不出户,试遍柜台”,告诉用户:“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的试色效果,跟在柜台是一样的。”当然,如书中所言,这个也是建立在产品本身质量过关的基础上才可行。
二、自己的定位
终极一生,在职场中打拼的人们是要不断谋求发展进阶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尤为重要,这是接下来一切行动的前提。
定位的游戏规则中告诉我们要精明,生意场上和生活中,最大的赢家都是那些在两极中间而不是在边上发现定位空位的人,但在中间环节寻找定位,就个人职场发展而言是很痛苦的,因为这是一个自带定位不清晰的位置,需要抽丝剥茧“强硬”得开辟出一个定位。
还是举个栗子,拿IT产品项目来说,在业务方与研发方均到位的情况下,起初有了这个产品想法然后将业务与研发召唤到一起的中间人应该将自己定位到这个项目里的什么位置?粗略一想,其实可以走人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走人就失业了,这个中间人角色就是一个职位,那要怎样在这样一个尴尬的职位上谋求发展?
首先要对自己明确态度,杜绝自我否定,坚信自己作为需求发起方,是必须融入这个项目;其次盘点自身可以直接利用的,其余两方用起来存在困难的资源,寻找其与项目的关联,做这部分的把控;然后通过提需求等方式,对产品实现形态进行跟进把控;当产品上线后,持续获得相关数据、用户反馈,跟进迭代优化。
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向项目其余两方明示自身定位的目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占领一个位置,“挤进去”,当然这个得是在老板还让这个中间人位置存在的前提下。
写在最后
在看似不合理的位置上如何打破自我否定,确认定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加上对其余参与人心智的把控。这个把控可能来自于他们对接收方式、效果等的期待,或者通过整合资源,将自己的定位概念植入他们的心智中,具体操作方法还需灵活机变。
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游戏在继续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