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宁肯少说,绝不瞎说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之中,外向性格的人,似乎天生就有交际优势,
他们能说会道,跟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话,
开会能做主持人,私下聊天也是话题的引领者。
反观内向的人,他们很闷,不善于表达,
所以显得很木讷,没什么本事的样子。
但这种固有的观念,其实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偏见,
那就是,真正懂得交际的人,不在于表现的多么外向,
而在于沟通的有效性和身份感的提升。
那些看起来外向的人,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
滔滔不绝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毫无意义的废话,
很多特别能说的人,如果分析他们的言论内容会发现,
他们的语句往往很苍白,观念平庸且无趣,
他们拼命的说话,其实暴露了他们害怕别人认为他们“不能说”,
别人说话了,自己不说,好像显得自己格格不入,
但实际上,越是有这样心态的人,为了说而说,
往往容易说出一些让人反感,或者触怒他人,
惹人厌烦的观点或是态度。
所以,真正懂得交际的人,宁肯少说,也绝不瞎说,
只说有把握的,真正了解的话,
这会让人觉得你“不说则已,一说,便一鸣惊人”,
这与那些滔滔不绝却没什么内涵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话不在多,
有沟通的态度,才有交际的深度。

二、和而不群的尺度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群,
意思是说君子会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同时也能与大家相处和谐。
这是一句听起来很美,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听起来很美,是因为这是大多数人最理想的交际追求,
不想接受从众,同时又想展现个性,
不愿意因为自己不被别人理解这件事,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为什么说这件事做起来很难呢?
这就要引出另一句老话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群,别人就不在乎你“和还是不和”,
群体的智慧,往往是被个体和主流观念所裹挟,
甚至被奴役的存在,
当群体之中的一些人觉得,他们只看到了你的不群,
就不会管你的“和”,究竟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偏见,
这就是偏激的偏见。
所以,和而不群的尺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有些时候,聪明的君子会先让自己隐于俗世,
入俗世,出俗事,这样就显得跟大家一样,
而后呢,与那些看得懂,看得清醒的人,
再去谈那些不俗的,有个性的自己,
说是谈自己,其实是谈我们:
流于俗世,不为俗人,
才是和而不同的精髓所在。

三、黑与白的狂欢
人际关系的复杂,无法用单纯的黑与白去区分做法,
但是,做法本身,却有着黑与白的天壤之别,
性格好的人,不会说卑鄙的话,
自私自负的人,装得出大度,却装不出从容,
交际复杂,人心却是单纯的,
所以,黑与白是一种衡量做法的尺度,
也是一种考量心境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