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老舍先生,喜欢他的《茶馆》、《四世同堂》等,幽默风趣,对我这种才疏学浅的人来说,不饶弯子,直截了当,一眼就能看明白,不愧为“人民艺术家”。
看了他的《读书》一文,简直是我的嘴替啊,每一句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仿佛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明了我所有的读书习惯和小心思。
这两句“第二类书也与咱无缘:书上满是公式……”,“据说,这类书里藏着打开宇宙秘密的小金钥匙。”真是太多了,专业书我一本都看不进,翻开5分钟就开始哈欠不断,要是冬天窝被子里看,催眠效果极好,1分钟铁定入梦。以前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每天放学回家,跟书本练习大眼瞪小眼,半个小时一页未翻,脑子里却已经自导自演了一场独一无二的大片。
还有这句“书的种类很多,能和我有交情的可很少。”真是对极了,每次我去图书馆借书,看来看去,尝试多次。通常作者名气大的,我也不全爱看,也不是不能看,只能跳着挑一些自己敢兴趣的段落看。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叙事方式很有趣也很真,但那种人物的边缘感让我特别难受,太苦了。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的环境描写真是美得很,无与伦比的美丽,可惜农奴制时代离我太远了,我实在很难憎恨那些地主们。
我喜欢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猫的视角来看人、叙事真是太有意思,看到穷教师苦沙弥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时,我和猫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也觉得金田是最坏的人类。
我也喜欢三毛的《稻草人手记》,他们夫妻俩都太可爱了,他们俩的中西思维差异和中西相似的婆媳问题,看得我津津有味,与她俩在撒哈拉沙漠的冒险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仿佛我就是住在她家隔壁的邻居,时不时的在边上吃着瓜子,看着戏,看着她和丈夫一起面对生活琐事,慢慢找到最适合她的人生步调。
《读书》一文中还写了怎样读书,简直跟我读书方式一模一样,我实在太激动了,我居然和老舍先生有共同点,一样的“没系统”;一样的“不懂的就放心,使我糊涂的放下,没兴趣的放下”;一样的“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一样的“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不一样的是我看侦探小说,看了最后几页,再回过头来跳着看推理和取证过程;不一样的是我没有自己的书,也就没办法讨论自己的书了;不一样的是读完一本书,我都会和孩子分享心得体会,再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
刚巧,顺势看了周作人《读书的经验》和朱自清《买书》,嗯!我可能没什么资格评论两位大拿(应该把“可能”两字去掉),肯定是我的问题,我太浅见寡识了,错失了两篇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