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老爷子,是中国武侠史上一位传说级人物,生于1924年的老人家,在多次的仙逝消息中,2018年10月的那一次真的是落实了。
老爷子离去,我们早有准备,读他小说长大的人如今也都有做了好多年爷爷的了,比如我的父亲。而老爷子的作品也可谓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承受得住广大武侠小说爱好都对他的厚爱,现如今被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可,能从学生时代课外不良读物堂而遑之的进入教科书序列,真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过年回家时,我爸问我怎么在手机上看小说,不用多问也知道他现在最想看的是金庸的,在我的印象里他最熟悉的作品自然是那部《射雕英雄传》了,原因许多年长的人会明白。对于年青的人来说,或许听说过,但只存在于一些语句里,并不曾体验过,没有什么感触也是正常的。
八十年代,那时家里有电视的人家并不会很多,城市农村都天黑的早,晚饭过后多数人会搬个小凳子出门,并不是去槐树下听老爷爷讲故事。而是去有电视的人家看电视。
房间小,板凳挨着,来的晚没位置在后面又怕被前面人挡住,索性直接站着看,只可惜那时14寸的小黑白电视机并不懂得变大之术和取悦观众,声音调到了嘶哑嗡嗡嗡,也会有人觉得听不清,听得清的前排自然会让其他人安静。主人到是不便出来指挥秩序,以免有人心怀羞愧和不满,破坏了电视间的友谊。
那时最火的电视剧莫过于83版的《射雕英雄传》,也让许多国人知道武侠还可以这么拍,在《七侠五义》《大刀王五》之后,除了恩怨分明、快意江湖,武侠世界里的女性也可以这么的动人,一声靖哥哥叫酥了多少青年人的骨头。还有那首《铁血丹心》主题曲,给当时人们带来的触动不亚于第一次听到《夜来香》。
随后金庸武侠小说成了电视剧的坐上客,经常搬上荧屏,有几本甚至被接连翻拍,看来不同人对于心目中的金庸江湖,又有着自己的理解,急于去诠释解构一下,可惜多数观众并不买帐。多数被公认的经典之作还是早期拍的影视剧作。
那我们究竟可以从金老爷子的武侠小说中读出什么来呢?
金庸武侠的特别之处,已有不少位前辈研究把玩过了,连书都出了不少本。能够以自己的作品去养活其他作家,确实是一份荣耀。而且研究作品的并非拿它当作攻击对象,发泄情绪和不满的,自然这份荣耀更增几份亮度。
值得被反复拿出来说,而且不觉得腻,能说出新花样,说明有值得说处,老爷子的作品深度和广度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就有的人从里面看出了不一样的女人味。
由于我也将老爷子的作品甚至都过了一遍,里面女主角都能够记得住,但配角就不一定了,除了个性鲜明的、出场自带风情闪光点的。但也敢私自的在读《十二钗》前,罗列一下这十二位女性。
甚至想与红楼里的十二位一一对比,然后发现还是自己太年轻了。
解题前,先要弄清楚这道题怎么来的,以及出题者的用意,如果知道些境况更妙了。
开读时,觉得作者应该是位女性,而且是个特别爱诗词的姑娘,也读过一些小说,在历史、社会学上可能涉猎不广。
文风上,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还是想再用一次特别这个词,觉得特别的变扭,可能就是传说中掉书袋子感觉吧,将许多词堆砌到一块,并不会恰当的组合成新的韵味,杂糅多了只会让人觉得怪异,不知道哪一句是作者想表达的,还是作者正好觉得这首词,这句子用在这里正好,至于真实的表达很有可能飞入花从全不见了。
不过也无可厚非,毕竟作者是位女性,也是位在青年时代就读了很多诗词的女性,在江湖世界里自然会多将关注点多放在女性的身上,以及希望从中搭建出一册十二钗。女性自然离不开女性的特征,文风近词也就没法过度指责了。至于这十二位,估计也是当初论坛上想到哪处就写,最终形成了十二个人物,也再懒得多写,正好凑了个数吧。至于他们所能够代表的或者真切与现实中穿插,能让读者有些现实感的写法,作者没有多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