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拆解版

作者: d357b2b0fabb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23:58 被阅读27次

[专业名称]

整理收纳

整理生活,收纳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选书籍]

《断舍离》山下英子

【全书原有结构框架】

 前言 什么是断舍离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第一章 只要了解个中奥妙,就能激发干劲——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从衣柜开始,来一场自我改革吧! 

从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筛减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由实践到意识的转变过程 

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磨砺内在的感应力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断舍离专栏1 蒙古人与断舍离的生活法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没办法收拾——无法丢弃的理由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入口是“断”的闸门,出口是“舍”的闸门  

香鱼变成鲶鱼了吗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当杂物占据了空间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 

代表停滞和腐朽运的灰尘与杂物 

破烂儿还可以分三类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找回对自己的信任 

由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由忽视和否定而来的能量 

让房间变乱的心理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以“住育”为目标 

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 

让家成为zui棒的放松地 

断舍离专栏2 南丁格尔口中的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三章先从整理头脑开始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自我轴心”的窍门 ——注意提问时的主语 

将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的含义 

厘清“扫除”的整体概念 

关注不扔东西造成的损失 

别人的东西都是垃圾吗 

将周围人卷入“断舍离的漩涡” 

从信息过多到知行合一 “相”的世界与意识世界 

勤做练习,做到知行合一 “可惜”的两种含义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给还是觉得“扔不掉”、“没法送人”的你 

断舍离专栏3 小松老铺房屋推广计划——死而复苏的老屋 

第四章 身体开始行动——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动机的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垃圾分类这道墙 

垃圾的三大类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将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纳上 

厨房里的“三分法” 

为什么分成三类刚刚好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伴随总量限制原则的“替换原则” 

打造物品外观形态的两大原则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每次主义”就挺好 

断舍离专栏4 断舍离的级别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法则:启动自动整理的机制 

自动整理的机制 

断舍离与自动化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存留下的物品是自观的途径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断舍离并非要提倡清简的生活 

更多“看不见的变化”会发生 

从自力到外力的加速变 

关于“碍事”这个词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拆书结构框架】

原书信息

《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日本)

翻译:吴倩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ISBN:978-7-80763-981-7

整本书内容简介:

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从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断舍离教我们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从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的焕然一新。

DAY1

今日导言

山下英子老师的《断舍离》,整本书并没有明确的教我们整理收纳的方法,而是从整理我们的头脑开始,让我们从思维层面达到断舍离,给我们的头脑彻底实施了一场断舍离的风暴。

断舍离有哪些机制?平常我们收拾的方式方法对吗?断舍离与我们平常所熟知的整理收纳术有哪些不同?通过实施断舍离,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变化?

来吧,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启了解断舍离的修行之路吧

  1.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我们想要收拾,就要明确的明白,什么是收拾: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这和我们平常以为的东西放回原处摆好的收拾大不相同,我们平常都是为了收拾而收拾,收拾的是物品,而断舍离中的收拾,从物品所处的、与自己和时间轴的关系,进行的筛选工作。收拾的对象是从我们自己出发,而不是以物品为出发点。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适合自己的物品,属于过去自己的物品,尤其是那些带着沉重负面情绪的物品,是断舍离的首选,换句话说,这就是在物品的取舍中,“活在当下”的最佳选择了。

2.断舍离带来的好处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一旦实行了断舍离,物品和环境就会成为自己的战友,而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快乐舒适起来了。

3.   断舍离与整理收纳的不同

4.从收拾衣柜开始断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了解了断舍离,你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这一切

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对着满满的衣柜,还是会觉得没衣服穿,这就是典型的“明明已经是不会再穿的衣服,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

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等于丢掉了对过去的执念呢?

当我前天晚上和老公一起说干就干的收拾衣服的时候,哇,我都想不到,那么多是确定不会再穿的衣服!

该送人的送人,该扔的扔,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衣服,我会问自己,为什么犹豫不决?我真的喜欢这件衣服吗?答案竟然是“我们第一次约会穿的衣服”“我们去哪儿哪儿爬山穿的衣服”等纪念性的理由,我只是在用这些衣服来提醒自己回忆那些时光。

然后,我和老公约定,多拍照片,整理成电子相册,一个月回忆一次。

一个小时的奋战后,家里装衣服的箱子,少了好几个。并且和老公约定了,每到换季,就执行扔扔扔这种爽快的感觉。

原来,这就是抓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执念,并不是对衣服的留恋。

5.从实践到意识的转变

在对断舍离的机制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再来看看我们的意识是如何跟着转变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抉择过程。

我们由“扔了好可惜啊”等迷茫的状态开始,到“已经不适合了,送给需要的人继续发挥价值”的舍,再到反复坚持实施断舍离,判断物品是否适合自己当下的决断,会越来越快,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不用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之后就过渡到了狠心下决断的阶段,我们会以“这个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决断。

这是中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判断速度加快,就连下决断本身,都让人感觉前所未有的畅快。

如此反复下去,身边就只留下了适量的物品,这种“自己能够掌控”的感觉,就是断舍离引导我们从实践到意识层面转变的结果。

6.物品与我们的关系

物品与我们自己的关系: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

物品再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水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和装在夜壶里,东西本质没变,可我们却只想喝装在矿泉水瓶子里的水。水的本质并没有变,场所变了,瓶子就是水“有用”“恰当时间”“恰当位置”最有价值的体现。

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的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DAY2

 

今日导言:

我们总有无法丢弃物品的理由,“万一有用呢?”“将来XXXX时间是要用到的”“反正也不占多大的地方留着吧”等,让我们陷在物品的河流中沉溺不可自拔。

1.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扔不掉东西的人并不是单一的一类,有的可能是三类都有,有的是两种等。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有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慢慢的,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做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的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在三种类型人当中,这一类人最多。

简单总结就是:

“总之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逃避现实型

 “那些回不去的幸福时光”——执着过去型

 “没有了就会很不安”——担忧未来型 

第一种在都市工作的人居多,第二种老人居多,第三种家庭主妇居多。我妈就是第二种执着过去型,到现在都保留着我初中的校服,可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到家了不仅没有一件衣服可以穿,还没有柜子放我的衣服,那些再也不会穿的旧衣服,完全占据了家里所有能放衣服的柜子。帮老人实行断舍离,比我们自己要困难的太多太多,所以,断舍离最好是从自己开始,让自己改变的引力波,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断舍离。

2.东西为什么越来越多

物质过度泛滥的社会 ,让我们陷进了物品的河流中不能自拔,由物品流动组成的这一条河,我们就是生活在河流中的鲶鱼,断和舍就像两道闸门一样,圈出了我们的活动空间。

“断”的闸门所承受的物质的压力:

不请自来的送上门的赠送物品

觉得很便宜

没有就会感到很不安。。。。

“舍”的闸门上布满“扔不掉”的铁锈:

好可惜啊

垃圾分类太麻烦了

而且这个很贵。。。

当“断”和“舍”的闸门被重重封死之后,由于物品不再流动,在物品河流中游动的我们,就只能栖息在固定空间的水面上,看着暂时清澈的水,再也不敢清理物品,因为,会把水搅浑,进而产生“还不如不收拾”的心理。所以,我们只能被越来越多的物品禁锢着,无法动弹。

 还有就是出于我们捡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让我们不断的认为自己需要,不断的买买买,导致了东西越来越多。

我们平常要收拾屋子,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用合适的收纳工具,将这些物品收纳起来,摆放整齐,事实上,让物品通过断舍离流动起来,才是保持物品河流清澈活力的最好办法。

3.破烂儿分三类

不用的东西:

漫不经心的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是因为一想到扔掉就心怀不安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扔掉的东西。

还在用的东西

好歹还算在用,可其实并不喜欢,所以就随便用着。我们会乱七八糟的乱放,毫不珍惜的随意乱用这些东西。

充满回忆的东西

因为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所以总也丢不掉,是拥有强大能量的东西

 这三类东西都属于破烂儿,无论买来它多么的贵重,都要用心的断舍离。

4.家为什么会变乱

基本来说,让房间乱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团乱,粗暴的随便乱堆东西,就相当于赋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蔑视自己,甚至潜意识里充满了完全意识不到的羞耻感。过不了多久,能感到不快的大脑回路也变得麻痹了。

 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多数带有自我惩罚的倾向,遇事也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决断。如果你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的,那首先就得承认这种现状,这是完全能做出判断的。而且能够做出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

5.住所的意义

我们的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用“住育”的方式,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的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比方说,你去别人家的时候,如果对方家里乱糟糟的,你肯定觉得“这很不像话”,可是住在里边的人,因为已经看不清家里的状况了,所以可以无所谓的生活在里边。

这么想着,回到家,就发现,自己的状况也差不多,就有大干一场的力量了。

家不仅是温暖的港湾,更是我们招待自己的舒适空间,让居住环境变得舒适,可以说是住所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了。

延伸阅读

“住育”

日本有“食育”这个词,指的是培养了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就像这个词所说的,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对物品目前却还没有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DAY3

从整理头脑开始,断舍离思考法则

1.  时间轴放在当下

在思考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当我们“舍”的时候,要完全的以自己为中心,并且以当下为时间轴。

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对赠送的一些礼品杯子等小礼品“留着有用”,当做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子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带着这种观点再回来看看我们的房间,就发现,只要是能装东西的地方,都塞满了各种赠送的小礼品、手提袋等杂物,这些东西很难说是“经过精挑细选才留下来的”。收纳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在做垃圾分类。

如果这些东西和生鲜食品一样有保质期的话,它们早已腐烂了。

2.物品比作人际关系,了解当下

如果把我们与物品的关系,置换成人际关系的话,充满垃圾的房间,就像四周都是人一样。如果你觉得反正都是人,就留着吧。只要想想四周都是陌生人,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

如果我们提高一点,让主角从物品挪到自己身上,物品是否有用全由自己决定,拿人际关系打比方,这就是从四周都是陌生人上升到了四周都是认识人的阶段。身边人在数量上会比前一个阶段有所减少,让人觉得轻松多了。

如果再往前一步,就到了需要确认能不能把对方叫做朋友的阶段了,这时候引入时间轴的概念,选择对我来说当下最对的朋友了。这也就是通过对物品的筛选,让自己活在当下的过程。

3.计算不扔东西的损失

二八定律,也可以用在计算不扔东西的损失中。

生活中,我们很多靠常用的20%的东西,就足以应付生活了,如果只留下这20%的物品,在五次里,只有一次会因为没有东西用而困扰。而剩下的那80%的东西,几乎就没有机会出场,可这些东西,却在时不时的让我们造成困扰,所以,扔掉它们更划算,不扔掉,反而会吃亏。

就像我们满衣柜的衣服,常穿的也就那几件,而那些很少穿的,几乎占据了整个衣柜的空间。当我们只留下穿的那几件,不仅会觉得衣柜如此宽敞,还会觉得收纳起来更轻松了。

4.创造环境,带上周围人一起断舍离

当我们在施行断舍离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很多来自家人的阻力,比如我才收拾过客厅,而熊孩子转眼就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这很让人沮丧。

我们可以先通过收拾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比如梳妆台,卧室,书房等,不管其他人,先自己获得了断舍离的愉悦。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悦的。

我们通过对断舍离的实践,改变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对着乱糟糟的屋子“大干一场”的兴致如此高,当周围的人看到你的变化后,会不自觉的向你请教、靠拢,这就是带上周围人一起断舍离的好机会啦。

DAY4

行动,断舍离实践方法

1.提高收拾动机

彻底的筛选物品,才是断舍离的核心,减少物品,等于只要能彻底的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本着这个原则,我们开始审视自己,我们可以有简入难的方式,通过先整理一个小抽屉,把它收拾到自己认为的完美,带着这种愉悦,再进行其他空间的收拾。

还可以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先考虑一下,“我想通过断舍离得到什么”,来进行断舍离的最初场所,赶紧就会随之增加。一旦这个场所得到了第一次突破,断舍离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了。

我们还可以使用番茄钟等时间管理法,给自己设定收拾的时间,当我们在自己规定时间内出色完成后,后边的干劲就蹭蹭的上涨了。

2.从扔开始,“垃圾”分三类

有了动机,那么,我们怎么面对筛选出来的垃圾呢?

垃圾分类

一般垃圾

每周要处理2~3次,是处理频率最高的垃圾,其中包括厨房垃圾、无法作为资源回收的废纸等等,这些基本都属于“可燃垃圾”。

可回收垃圾

可以回收处理的垃圾,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容器和包装、废纸等等。

不可回收垃圾

既非一般垃圾,也非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碎了的玻璃制品、真空喷雾瓶等等,基本都属于“不可燃垃圾”

日本的垃圾分类极其繁琐,丢垃圾的日子也是固定的。我们提前学起来,让自己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3.厨房里的三分法

厨房是最难收拾的地方之一,我们可以把厨房里的东西分成食材、烹调器具和餐具三大类。

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与其不相干的东西,就不要进入厨房。

这三种大类不能混淆,不同种类的东西不能混在一起。

同样的,我们可以延伸一下,衣柜可以分为几类呢?

建议也是分三类,因为分两类,东西容易混淆,分四类乃至更多,就容易记不住,让我们失去收拾的动力。

不断的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4.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

在断舍离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的三成空间,就成为了物品的出入通道。留出了出入通道,人们才会把它收拾的更整齐。

这就像停车场,你不可能不留有车辆行驶的道路而全部设成车位。

解决完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接下来是碗柜、餐具架之类的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了,这些空间从美观上来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放太多,会影响美观。

如果真的筛选到只剩下自己真正需要东西的话,也是可以空出大概五成空间的。

接下来就是一些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了,这种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也就是说要放最低限度的放东西。

 尤其要注意主次分明,大空间只给最想收纳的,比如画,如果整面墙都是画,多名贵的画都会觉得混乱平庸。

5.三种原则,一种主义

整理收纳伴随总量限制七五一原则,可以加入“替换原则” ,把哪些我们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适的物品,全部替换成需要舒服合适的七五一原则的物品,你会发现,剩下的全部是自己最需要最喜欢的物品了。

空间收拾好了,那么怎么打造物品外观形态呢? 第一个是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人们是很怕麻烦的,如果买东西能选择近的,就不会选择远的,同样取东西,有时候时间很紧张,我们绝对不会想着拉开一个抽屉,再去揭开一个盖子,舍近求远的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衣服首饰等,会抓起哪个用哪个,所以,打造物品的外观形态,要考虑到一个动作就能取走的方便原则。

 第二个是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东西最好都是排列整齐立着放,这样方便抽取到想要的物品。自由指的是选择的自由,物品的摆放要便于选择,比如超市的饮料架排成一排,一目了然,让顾客自由选择,家里的调料书籍等就要遵守自由原则。自在是指听话,对于立不起来不自在的物品,能卷起来的物品就卷起来放,比如内裤等衣物。

“每次主义

如果我们只靠本能与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会有增无减。所以,我们每次都要只选择自己当下最需要的,进行购买。

       DAY5

 断舍离——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自动化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集体无意识

拥有——深信不疑的错觉

今日导言

这一部分内容很少,从有型的世界,通过对物品的收纳整理,过渡到无形的看不见的世界,对集体无意识的阐述,让我们通过整理肉眼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整理了自己。这就是人生该有的状态。

1.自动化

我们的身体有以自律神经为首的,不需要意识作用,就能自动调节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呼吸、代谢、消化、循环等机能,让身体状况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种人体的机能又可以叫做体内自动平衡(即恒常性,指的是生物在面临外界条件变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与机能),也就是自动化的状态。人类对这种机制是十分信赖的。

2.断舍离会将身体的自动化状态等同于“相”

断舍离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自问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适,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的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然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情了。

有没有发现,这很像自律?养成一个自律的好习惯,也等同于增加了一个“自动化”

3.利用物品提升自己形象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选择困难症,小金额又是生活必需品的物品,我们在促销面前,会想着,要不要多囤一点,避免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再来买,而不够用?对于超过自己消费水平的物品,会更加难以抉择。

断舍离的观念中,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有多么的机会难得,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然而,有一种贵重礼品的生活用品,比如杯子等,通常很多时候,我们会害怕打碎,或者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看起来“高档的生活用品”不搭边儿,而认为自己目前配不上使用这个杯子,这是一种自我贬低的意识,我们可以有意识的使用更高级的物品,当我们到了日常随便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提升了。

4.集体无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会处于“想要改变,却害怕改变”的不安状态,想要促进改变,可以运用断舍离来完成。

断舍离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断与舍这种自我肯定,恢复自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里,人的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

比如,你会发现,一直以为是自己的观念的东西,其实是父母从小耳濡目染灌输给我们的,或者是其他人的观念。

像这样,通过物品,确定自己本身真实的价值观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接下来,会慢慢开始肯定,相信自己,不仅是自己,就连整个世界都变得可信了。

必要的东西只出现在必要的时候,并且只得到必要的数量。伴随着收拾破烂儿这种行为,还能够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最终能够引起集体无意识水平的深刻领悟

延伸阅读:

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被一个文化共同体所承认的心灵内容,就是集体意识;被一个文化共同体严重排斥的心灵内容,就是集体无意识。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而荣格则在这个基础上,用大海做了一个更宏大的解释: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了个人意识;小岛下面连着的陆地,代表着个人无意识;而将所有的岛连在一起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

5.拥有——深信不疑的错觉

物品是物与感情的综合体。

即便是同一件物品,自己在这件物品上赋予的感情至关重要。即便别人看起来与垃圾无异的物品,只要自己有留着它的理由,那它就属于包含着积极感情的物品,留下来也无妨。相反,哪些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太过沉重了,我们没必要给自己的人生背上这么沉重的包袱。

山下英子老师在一次讲座上提问到:有了或许会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也不会伤脑筋的东西是什么呢?

一个40来岁单身女性回答:男人

父母和亲戚都教育她不结婚可不行,她自己也被这种精神思想束缚,以至于多次相亲无果,当多次冥思苦想后,发现男人就是山下英子老师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察觉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通过对物品的拷问,可以深入心灵,物品当中蕴含的力量真的不容小觑。

就此在做深一步思考,就会想到——通过断舍离,打破固有已久的“拥有”这种观念。

比如说:我们买土地房子,买到的只是管理、维护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不仅土地,一切东西都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和认为加工,它们成为了物品,再被赋予了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

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全书总结:

物品要有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用一句话概括:把“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的过程。

2.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4.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力量。

5.断舍离的目标,其实就是让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6.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掉进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记了“东西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品味”。

7.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8.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通过断舍离,能打造出款待自己的空间。

9.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

10.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11.在断舍离里,“扫除”分为收拾、整理,以及表现为扫、擦、刷的打扫。

12.扔掉多余的信息,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

13.扔东西的时候,“可惜”不是扔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14.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

15.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的打开收拾的突破口。

16.不断的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造成的混乱。

17,。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的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自然而然提升品位。

18.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完】

相关文章

  • 《断舍离》拆解版

    [专业名称] 整理收纳 整理生活,收纳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选书籍] 《断舍离》山下英子 【全书原有结构框架】 前言...

  • RIA训练营第四次作业

    [主题]:断舍离[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拆书家]:飞卫 【R:阅读原文】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

  • 17二班+杨寒+第一周第五次作业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第1组+第1周第五次作业+Amyz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17期第1组+第1周第5次+王超宇123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17期3班+第1周第5次作业+凌云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第1组+第1周第五次作业+睿恩Rain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十七期三班➕郭露➕第一周第五次作业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考轴:时间轴和自我...

  • 第1组+第1周第5次+丫头

    【第一周作业5】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

  • 17期二班+张骏武+第一周第五次作业

    【第一周作业5】 【主题】:断舍离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断舍离·心灵篇》 【R:阅读原文】 断舍离的两个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断舍离》拆解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uu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