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优秀作业集锦
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7月8日20篇优秀作业汇总

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7月8日20篇优秀作业汇总

作者: 裴文峰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8:34 被阅读1016次

值班导师:饿狼传说,裴文峰

以下是优秀作业汇总情况:

1、学员【雪粒子】

【已解决问题】

  具体如何拆一本书?

【解决方案】

第一步,将300页变为3页。一般来说,国外的书整体好于国内,因书引进时一般会选高于平均水平的书籍,国外的书有时也有凑字数的嫌疑。

第二步,将提炼的3页变为30页。拆书时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不能认为作者的就是对的,当与作业观点不一致时,尝试逻辑证明。

第三步,将作者的观点变为自己的表述。拆书时要有对原书版权最基本的尊重,同时要将这本书变成自己的。

【待解决问题】对于一个专业领域的选书,如何确定自己的选取合适?

作业2

加入拆书训练营,才发现想拆书,首先要对拆书这件事有全面的了解。

例如:

 拆书的目的与价值

拆书无非拆给自己看,为他人提供价值。

拆书的总社会价值等于别人看我们拆的书获得了什么与有多少人因我们而受益的两者乘积。

拆书不等于原作者观点的简单复制粘贴,不能认为作者的就是对的。

这一点还是在我之前的理解范围之外的。我一直认为,拆书要忠于原著;但蔡叔讲拆书要有所审视。

如一种情况,对于年代久远的一本好书,书中的一些事实观点等已不适合现代社会,也要根据现代规则对书中内容调整;

另一种情况,对于鸡汤味浓,但道理正确的书,要进行论证。

还有一种情况,书中大部分观点正确,一小部分错误,则要严格审视逻辑,纠正书中错误。

这些建议指导忽然让我想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独立的思想;很难想象,没有批判思维的拆书人会拆出什么结果。

这一独立思考的思维也贯穿在其他方面。如选取书时,几乎不必考虑封底,腰封处的推荐。大牛背书与出版社的实力、与作者的人际关系都相关。

此外,蔡叔还讲到书的类型于拆书。如国内与国外书的选择,并讲到安排书籍次序。

总之,拆书,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要经过专业学习,感谢课程干货满满,普及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知识。

2、学员【A尼古拉斯大淼仙森...】

【作业一】

问题总的可以用“我要拆书”四个字概括:

解决的问题:

“我”包括了解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没突破的和想要突破的,具备的和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方案是对自己本身的复盘;

“要”包括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做这件事,还是只是让自己变成了忙碌的懒人;拆书这件事对自己的意义有多大,是不是在形而上;是在做心理建设还是过度的赖在舒适区。方案是利用底层逻辑思维来判断,做利益最大化的事情;

“拆”的部分,主要是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正在筹备的事情,怎么具体去把300页的书变成3页,怎么把3页的书变成30页,怎么把作者的书变成自己的;如何更好的列小标题等等,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还会出现在打包的路上;

“书”包括已经列的书单和第一本书的架构建立。方案是回听蔡叔的第一课以及相关笔记,重复练习。当然同时问题也很明显,如何有效率的有质量找书和把把握书的第一印象的能力内化。

【作业二】

就要谈下这几天加入拆书训练场的获奖感言了。其实看到招募通告到报名是隔一小段时间的,脑子里出现过两个小飞人。

一个在说,好家伙肯定还是个大挑战,对于没有写作习惯自律性还不够的你来说太容易GG了,而且面对各种大佬,就问你的间歇性玻璃心紧不紧张。

另一个说,恩他说的对,但这不也是你想要的那类型机会嘛,生活中跨阶段的成长机会可能就那几个,错过了的话生活倒也不会受到多大打击,相反也会变得更好,可区别就在于概率。成长不就在于各个节点的乘积嘛。

所以去从过往的书单里找了下《拆掉思维里的墙》来奶一口。舒适区还是要走出来才能到学习区,过度的安全感就意味着会短视,从而牺牲掉潜在的远处的更大利益,成本是我为了现在固有的生活状态放弃掉原本可以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更多的技能点和可能性。

Emm...参加个训练场就能让我垮掉,把我的生活搞乱,那我原来的生活是要有多脆弱,我想还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体验会更有趣也能吹一阵子,与其碌碌无为,不如兴风作浪。

当然也没必要给它赋予太多使命感的东西,它只是个训练场而已,重要的是自己的变化和感知才行。

具体到实**话,还是真真的会有很多一片空白啊言不达意啊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的哲学夺命三问啊,等等。

所以现在要做的事有很多,要刻意练习,要调整生活节奏,要除去很多陋习,要有效率多创造的学习接受新姿势,要不要有侥幸和速成心理,等等。

3、学员【悠悠草】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同一专业书籍的排序问题

[解决方案]

学习第一节课内容,“同作者合并,同思维分离”。其实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对于书籍内容难易程度的区分排序,仍有疑问。

[待解决问题]

1、书籍内容难易程度的区分排序。

2、如何将作者的书变成自己的书?

一是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逻辑不够强,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比较难。应该如何训练?

二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拆书是不是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不要让自己的主观想法影响太多?我没有看过《精进》原书,看了蚂蚁私塾的拆书后,不久又看到另一个老师拆《精进》,感觉非常不一样,甚至一瞬间觉得他们拆的是同一本书吗?但感觉都拆得很好,干货满满。

作业2

我挺喜欢看书的,但以前看的书以小说居多。

后来,在蚂蚁私塾里看了很多以前绝对不会想去翻开的书,接触到很多颠覆自己认知的概念。

发现认知、经济等方面的书原来还可以是这样的,还挺好看的。

刚加入私塾时,每天都会认真看拆书内容,不懂的地方也会回看。但只坚持了一小段时间,后来看书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思考,更没有付诸实践。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进步。

参加这个训练营,主要是想学习怎样拆书。

训练营的教学方式跟我想象的差别很大。可能就像蔡叔开营时说的,主要是为私塾选拔拆书老师,并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

听了第一节课,对拆书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书的内容概括提炼出来,像做语文阅读理解概括中心思想那样,确实可以理出个章程进行授课。但实际上要拆好一本书对拆书者的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你知道几个方法就可以做好的。这需要大量的积累和练习,对拆书者的认知、逻辑、思维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我能力有限,目前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拆书者还差十万八千里。就连每天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勉强。

但在训练营里学到一些拆书的知识,对拆书有更深的认识也是一种收获吧。

4、学员【Helen】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1、选择中文书还是外文书的问题?

2、在拆解时,因为是外文书,有一些内容不太适合中国国情,这样的内容是否应删除?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修正?

【解决方案】

1、根据老师的建议,外文书因为是引进的,所以经过筛选后的外文书质量相对比较高一些。但外文书如果是通篇论证一个观点的,或是整页整页讲一个例子的,则不建议拆。

2、不太适合中国国情的少部分内容,采取了删减的方式。因为根据自己整理的大纲来看,该部分不属于比较核心的内容。

【待解决问题】

1、在整理拆解版的目录时,因为原本的目录比较庞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归纳。但总感觉没有将作者所有好的观点囊括进去。这时该如何取舍?如果30页的量在囊括了所有核心知识点后仍有盈余,是否应该将非核心的好的观点也一并放进去?

2、如果在拆解中发现有些内容有逻辑错误或不适合本国国情,当自己将内容有所纠正后,是否要在最终的讲解版本中说明哪些内容是自己修正过的,作者原本的内容是怎样的?

作业2

【学习拆书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

      在正式学习拆书之前,亲子教育类的书籍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读了不少,但每本书读过之后最终能留在脑子里的,貌似也就那么1-2条。一个礼拜以后再让我回顾之前书里的内容,可能也就只能记个大概,印象不会很深刻。但通过昨天的作业,让我对《养育男孩》这本书的印象及其深刻,所以正应了老师所说的:拆书,拆给自己看的话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还可以起到进一步巩固的作用。也让我对读课本以外的书,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这样做就可以把书变成自己的。

      在制作书单时,其实我一直很纠结,到底应该选国外的书还是国内的。这不仅是因为国外经过筛选的书普遍质量高一些,但国内的书大纲清晰好拆解的缘故,更主要的,是因为国外的书重在教家长如何更好地陪伴,与孩子建立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国内的书则重在如何培养出一个更优秀的、更懂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虽然国内目前的亲子教育也在不断推崇西方教育理念中的“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但了解孩子之后的目的却是不同的,个人觉得国内的亲子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更功利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看清华妈妈如何教育孩子”、“看哈佛妈妈如何助孩子成长”这样的书一经出版,总能刮起一阵旋风的原因。当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与其长期的历史人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等众多原因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绝对的孰好孰坏。但在这种情况下筛选书单时,我们更应该是推荐自己想要推荐的、还是迎合市场的需求?

5、学员【虔诚】

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第五次作业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1、  如何确定一本书是否值得拆。

2、  读一本书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解决方案】

1、  总结蔡叔说的一些注意事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通过百度百科、豆瓣、知乎等渠道了解大众对作者的评价,综合评论辨别作者的逻辑清晰度。

B、 再确定作者以及成名书籍之后,根据章节目录判断此本书是否是否清晰。

2、  看完一本书,我通常会根据书的内容做成思维导图,我想这就是把一本书读薄;接下来我会对比自己以往看到过的观点,对书中的观点进行对比,进而从多方面去佐证书中的观点,这就是把一本书读厚。

【待解决问题】

1、  记得第四次作业要求把书拆成五个大专题,然后每个大专题再分成4-6个子专题。我知道这可能是为了迎合一周五天时间,而4-6个小专题也更利于读者的学习效果。可是个人觉得有点舍本逐末了。

作业2:

  我选择看一本书都是会先在豆瓣、知乎上查询一下这本书的大众点评,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需求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去看。当确定下想看的一本书之后,我一般会先浏览一遍目录,然后根据自己想看的章节进行快速阅读。

  当对这本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会快速的对整本书进行通读,以防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遗漏。然后根据目录用简短的语句对整本书的各章内容做总结,并做成思维导图。并根据自己的一些观点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丰富,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可是选择一本书进行拆解分享给别人的时候, 我之前的方式就显得不够深入了。我需要让读者在我的基础上,节约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的知识积累。需要再整本书的内容上进行旁枝末叶的修剪和主杆的丰满,这时就需要拆书人有更加深厚的文字整合能力。

  在拆曼昆《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原书共分成21个章节目录,作业要求要分成五个大专题,打算根据之前做过的思维导图进行下一步浓缩时,顿时感觉无从下手。一度怀疑自己能力是否足够去做拆书的事情。可是后来觉得,一本书拆成个专题,并非一定要做硬性要求。

6、学员【麦(小赶兔)】

作业1:

请整理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

【已解决问题】

知道怎么选书了

【解决方案】

按蔡叔说的办法筛书

【待解决问题】

有的书是目录本身逻辑性不强,目录标题无法直接作为拆书标题,就需要对书中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熟知并进行提炼。时间短,自己读书技巧不够,归纳能力不强。所列的书目只有一本看过,觉得很难。

还是在疑问,具体到你想展示的每个主题里该怎么拆?静候蔡叔传授。。

作业2:

写下自己在学习拆书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字数在500字以上,注意排版。

首先,加入拆书营的目的就是逼迫自己看书,逼迫自己每天有一点思考和输出,逼迫自己每天循序渐进地去完成一件事,逼迫自己坚持下来。和一群人一起去完成同一件事情,互相是鞭策也是监督。所以硬着头皮,也要尽量坚持下去。

其次,每天都是到比较晚才有安静的整块时间。哄娃睡了再起,这时离交作业的时间比较紧,因为作业这把剑悬在头上,有一点点的焦虑,似乎更有效率。明白何时要完成一件事后,心反而静下来,时间紧,更集中注意力。

再次,自己平时看书少,效率低,思维逻辑性不强,也很少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对我而言,在这么短时间内掌握拆书技巧,可能是一件难事。但唯有认真听老师讲并自己实践,才会逐渐掌握要领。肯定是要多练习才会一点点领悟拆书技巧的真谛,才会慢慢转变成一种思维习惯。机会难得,提醒自己还是不要错过。“勤”是唯一的通关钥匙。

最后,觉得自己还是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宜都将希望寄托于“夜里10点钟”。这样肯定完不成后面的艰巨任务。还有,随时将任务记在心里,“放在后台”,从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件事情上面,即便一时没有灵感,也许突然就会被某个线索启发,然后找到思路。

7、学员【木鱼】

作业1

【已解决的问题】:

如何把书的结构拆解成5个部分?

【解决方案】:

对书中提取出的概念进行重新分类、合并。梳理出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将关联度或者对比度较高的概念放在一起就,就可以得到5个部分了。

【待解决的问题】:

怎么给结构框架中的每一个标题起名字更好?

作业2

【拆书的心情和感受】:

      无与伦比的畅快

我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家里的书堆得都快塞不下了,爱人说我是个书虫,但凡看到一本好书都要买下来。但我又是一个急性子,看书急于把书看完,一本又一本,囫囵吞枣。虽说我的记忆力很好,一本书一遍看下来对书中的场景、观点等等也能记个大差不离,让我在之前的读书生涯中都为人为赞,但是我的这种读书习惯让我基本上读了一本书就不会读二遍,我会感觉到无聊和厌烦。

我很小的时候曾为我这种读书习惯沾沾自喜,但是越成长越发现,这种习惯带给我的害处远远比益处大。我对书中知识的真正吸收率不高,光是记住了,而不是理解了。时间一长,我就会完全忘记我看过的书的内容是什么。我很难将书中的知识应用于真正的生活,这让看书对我来说除了爱好意外一无所是,常常被家人诟病。

所以我渴望找到一条真正的读书之路。所以我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看了许多关于阅读的书籍,企图以看书来解决看书的毛病。虽说通过一些方法与手段,我的读书习惯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直到昨晚真正的动手拆书时,我才发现我找到了真正的读书之路。读书,不光只是读。读书,不是去记得书中的每一个字。真正的读懂这本书,是在你开始动手、用脑子、用心去拆解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去理解书中的每一个概率、每一个论断,你会去认真的分析概念与概念,论断与论断之间的逻辑与联系。

当我拆完我的第一本书时,夜深人静,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对着窗外的世界大喊:“啊~~~~太舒服了!”。这种真正的读透一本书、读懂一本书的感觉实在是很舒服、很畅快、很美好!

所以我相信,我一定会拆书这条道路上坚定的走下去,不管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8、学员【追梦】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对读过的熟悉的书籍,提炼拆书结构框架暂且解决了。可能还需调整。

【解决方案】

速读书籍,熟悉书本的大致内容及模块框架,把强关联的放在一起,还要注意内容由简到难,层层递进。

【待解决问题】

1、对不熟悉内容的陌生书籍,无法准确的提炼出主旨内容,阅读速度和归纳总结能力待提高。

2、对一个专业的书籍挑选和排序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待解决。

3、对一本书由作者的变成自己的,还没有解决,一方面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整本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整本书没有完全理解透彻。

作业2:

我之所以报名拆书训练营,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会高效读书,提升学习效率,也可以说是想拆书给自己看的,至于当拆书老师至少在报名的时候没想过,蔡叔的请辩、小神童主理的疯狂区块链、蚂蚁私塾等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看到蔡叔的课程出于本能的感觉一定可以学到东西,就报名来了,毕竟能力有限期望不能太高。

第一次作业要求确定专业以及给要拆的书籍列书单,说实话真的让我措手不及,本以为是按需学习,采取自愿的原则,结果是每天都有学习任务,并且要按时完成作业打卡,所以心理上还是有点畏难有点紧张的,但还是硬着头皮努力完成作业按时打卡了。

因为是私塾一期学员,虽然学的不太扎实,但对拆了的书长什么样子,基本规则和表现形式还是清楚的,在听了蔡叔的第一节课之后,感觉对拆书有了大致的了解,有那么一点头绪了,但在实**过程中依然盲点很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一边回顾蔡叔的课程,看几位导师的指导,一边摸索寻找解决的办法,硬是硬着头皮逐个解决了。虽然可能质量不是很好,但尽力完成了,先按时完成在寻求完美。

对于一直处在自己舒适区的人来说,想做什么不做什么随心所欲习惯了,参与这样的活动真的是一种挑战,起初确实挺不适应的,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听老师讲课、布置作业、按时完成作业,还有导师辅导,嘿嘿,走上社会以后的第一次不一样的体验。但确实很喜欢这种模式,可以逼自己走出舒适区,挑战一下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儿,可以收获不一样的体会,也可以促使自己积极尝试,不要保守的只做熟悉的事儿。

最后,不管怎么样,既然报名参与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听课学习,认真完成每天的任务,不断地迭代知识提升认知,做更好的自己,也非常感谢几位导师的细心指导。

9、学员【幸之】

作业1

【已解决问题】:确定专业和书单

【解决方案】:在没有特定感兴趣的专业的前提下,首先确定自己相对熟悉领域,请教有相关经验的老师,然后根据大众的选择,另辟蹊径,选定专业。

关于确定书单,首先根据蔡叔所讲“什么样的书适合拆?”的内容去筛选书籍,多向对比。再从用户思维出发,看书籍提供的价值是否符合大众倾向。从而确定书单。

【待解决问题】:

①如何将一本书由厚变薄并且薄得有质感?

②如果没有特定的熟悉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可供选择,那么如何确定专业会比较明智?

③关于拆书结构框架的细分的方法不是特别明朗,很容易跟着原有框架走,取舍不定

作业2:

讲真,我是在拆书营到截止报名日期的时候才决定加入的。

彼时,正在频繁地上夜班,时间常黑白颠倒。不能保证学习的进度,也不能保证完成任务的质量。

既要避免出现畏难情绪,又要防止断篇,还要有所收获,无论是听起来看起来还是做起来都觉得有些困难。所以我一直是犹豫的。

但是,记得蔡叔在《稀缺》里讲过“当我们试图暂时将一件重要的事放下,注意力还是会时不时的被牵引过去,从而对其他事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潜在影响。”

拆书营的活动就是这样子,明面上已经想好各种推辞的理由,但是潜意识里对它的渴望度却决定了我的注意力的焦点。

一看到手机里的推送,我就在想会不会是拆书营活动又有了什么新的进展?所以最后索性就参加,不做怎么知道自己不可以呢?

虽然报名参加了,但是刚好赶上夜班,华丽的错过了蔡叔的开营,也错过了打卡,然后进入第二小分队,开始了我的拆书学习生活。

继自我介绍完成之后,难点来了。“根据所学的专业或者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然后选取12本书籍,提供书单,并给出理由。”

看完要求之后,直接就懵了。所学专业?太浅显;感兴趣的领域?不适合拆解。同时还要避免跟私塾里已有的九大专业撞车,完全有种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感觉。

于是我去请教了肖肖姐姐,很感谢肖肖姐姐为我提供的思路以及各种相关的分享,与自己相对熟悉的知识相连接,从而确定下来专业,再去逐个选择书籍。

在蔡叔还没有讲《怎样拆书才算合格?》之前,只能根据书籍的评分,内容,评价去粗略的选出备选书籍。听课之后,再系统地根据蔡叔讲解的书名、作者、目录、类型去做取舍。最终在规定打卡时间内完成打卡。

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践演练。首先,提炼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再根据重点讲述自己的理解。这就相当于一种复盘。紧接着,再用所学的知识去筛选专业和书单,提交整改后的新专业和新书单以及更改的理由。

这样反复几次循序渐进之后,心中大致有了自己所选的专业的眉目。在眉目清晰之前,又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将其做成了思维导图,顺着这条线又继续走下去。

再就是拆书了。怎么去确定主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将一本书的精华挑选出来,并写出结构框架?如何将一本书由厚变薄,并且薄得有质感?

这些问题都在不断的扰乱着我的神经,看着逐渐缩短的打卡时间,不能干着急,要做呀。就如群里面很多小伙伴在说“硬着头皮上”,就是这种感觉。

先看书籍的原有框架,大致了解书籍的内容,再去琢磨研究大框架下面的小框架,然后去拆解。跳过大部分的举例内容,然后模仿蔡叔拆书的模式,进行取舍,简练,再确定自己的框架。也许写出来也就是寥寥几笔,听的话也就几分钟,但是个中功夫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知道是多大的消耗和花费。

所以很佩服蔡叔和私塾九大专业的老师的认真和专业,以及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感谢老师们每天抽出时间,督促我们打卡完成作业。

回归到任务上,虽然按照要求完成了任务,但是还是感觉任务完成得很粗糙。“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我就是奔着拆书来的,能成就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样以目标为导向,就会督促着我不断去成长。很期待自己下一次的表现…

10、学员【卡卡兮】

作业1:

请整理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

【已解决问题】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

【解决方案】通过明确自己未来想做职场成长方面的老师或教练,知道自己当下应该专注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顺便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待解决问题】以写给别人看的标准进行拆书,这个别人,我理解是用户,但是在不能做用户调研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用户的需求呢?

所选的书当中有部分已读部分未读,但是关于难易这个要以什么为标准呢,我认为这本书很简单但是别人却认为很难?如何快速判断一本书的难易程度是几分(1分、2分、3分)?

作业2:

一、以终为始,确定目标之后再来做选择。

在开营的前一天,蔡叔说,拆书的人要有一定的专业积累,想到心理学,只看过几个公众号,毕业几年工作起伏不定,哪里有什么积累?在第一次作业时,只是在书架里找了找,随便列了几个。后来看其他同学的作业,除了常规的育儿、心理学,竟然还有计算机、法律、文学、化学,让我有点开眼了。虽然我还是没有发现我过去有什么样的积累,但回到原点思考自己报名的初衷,就是提高阅读水平,为了进一步挖掘,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提高阅读水平呢?因为工作需要,每个月需要阅读一两本书,并且要将书中所学进行快速的内化。而自己读书的方法还比较原始。换句话说,我报名训练因其实是为自己日后做打算。

2、那**后想干嘛呢?成为一名老师或者教练,在职场上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因为我喜欢帮助别人,看到别人因为我而成长,我感觉很开心。

3、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呢?我可以选择拆解关于职场能力部分的书,而且最近这一年我一直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一系列的询问发现自己该做什么,有时候我喜欢have-do-be,而不会去思考 be-do-have,即想成为什么,该做什么,最后有什么,只是换了一个顺序,就将限定住的自己拔了出来!

二、学拆书是学一种思维方式。

虽然目前只做了列书单的这个任务,但是从这个任务中我看到了先抓大方向,在完善小细节这个套路,其实这是一种结构化的思考方式。如果我自己去拆书,一定会拿到书就去拆,很少会顾及到从专业、这本书的大框架整体上去思考。平时的工作任务中,只是执着于执行层面,大的方向有上面的上司在把控,而缺少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深挖,里面还有不少的思维方式可以学习,虽然说拆书只是一门技能。但是能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学习到别人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附加价值啊!

11、学员【三省】

作业1

已解决的问题:

1.理解了拆书的必要性

2.如何确定拆书结构框架?

解决方案:

1.由于作者:地域、时代、写作目的、作者知识的局限等因素;读者:知识储备、学习目的、年龄等因素,阅读一本书对读者来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所以就需要将一本书中的观点以读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里以精华版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2.对着原书目录,将书中内容在脑海里过一遍(猜想),再迅速浏览一遍。然后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拆书结构框架。

未解决的问题:

1.怎样的专业名才吸引读者?

2.如何快速获得一本书中的精华?

3.如果要拆的书中有自己不太理解的知识点,怎么办?

作业2

性价比最高的阅读方式

最近几天思考了拆书的方方面面,我觉得横在拆书人面前的一个门槛就是读懂一本书。如果自己读都读不懂,那肯定拆不好了,其他的技巧都没有发挥的余地了!那如何才能迅速读懂一本书呢?

1.平时要自己多思考,尽量在你拿起一本书,还没有读的时候,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你都已经懂了。阅读的过程,不过是学习其中的某几个知识点、以及论证的逻辑,那会读的又快、理解的又好,最后要整合,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能性。

2.相比于通过阅读,写作更重要。我断断续续学习经济学好几年了,学习速度最快的方式一次是为了赚稿费写文章的时候、一次是这次为了拆书。为了输出,为了写的东西是正确,为了写的东西别人能看得懂。自然就会在大脑里整合原有的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点更有体系性。自然而然就会在心里去论证自己原有的观点,让其更有逻辑性。

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避免明明不懂还以为自己已经懂了,这样,你读起书来,会更有目的性,效果自然更好。

3.主动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去接受,为了主动思考就要用怀疑的眼光去阅读。就是我看过一些别人的读书笔记,我发现很多人只是将原书的观点去概括,坦率地讲,这样做可能并没有多少用。如果读书的时候,能带着怀疑的眼光去阅读,才可能去检验、论证书中的观点,才可能去将书中的观点和自己原有的认知做对比等等。这样,你将读书之后的收获写出来,不就更接近于一本合格的拆书了吗?而不是简单的对原书观点的概括。

可能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遇到问题直接自己去想,实在想不出了在读书找答案。或者想出答案之后,再和其他书中的答案做对比。没有思考,一味地读书,可能并不能学到多少知识。

4.读的快,未必是好的获取知识的方式。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但是由于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的差异,可能有的书,会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遇到这样的书,如果判断其中的知识点对我们有用,那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通过搜集资料、请教别人等等方式将其理解透,而不是为了快而快。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性价比,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值得认真思考,以后要好好认真想想。以上都是加入拆书营后,自己的思考,有点凌乱。

12、学员【G.YA】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1.解决了如何选书的问题。

筛选适合拆的书也就筛选出了更值得读的书,避免入手一些可读性较低的书而浪费了时间。

2.提高了阅读速度。

拆书是有目的的阅读,因此阅读也变得更有效率,打开一本书不再盲从,而是直奔主题,筛选重要的信息点。

【解决方案】

1.选书方案:定主题/专业——看书目录,结构框架——翻阅内容洞察作者逻辑思维——选定书籍。之后可搜索同作者的相关书籍,看是否有对同一内容的思考。

2.阅读速度提升方案:整体浏览书名,目录框架,序言,摘要等迅速判断作者表达的核心观点和前后逻辑,细看每个主题下的内容,提炼关键词,审查论证过程的正确性与严谨度,找出我们值得深入分析,可以升华的主题点,以及纠正作者的不足之处。

【待解决问题】

1.如何避免重复作者思维,保持独立思考,并带给听者更深入的思考。

我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时候看书会顺着作者的思路一直读下去,并且作者既已成型的表达框架会“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自己对书中思维框架的可改进空间很小,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激发/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哪些方面对作者提出的论题可能出现的不足有所觉察。

2.如何让别人听得懂,更易懂。

这是一个关于表达的问题。我们拆书是给别人看,给别人听,怎样用听书对象听得懂的方式来表达/正面我们的核心观点。

作业2

我知道自己的阅读基础差,所以面对这次拆书的学习,心情是充满期待又忐忑不安的,拆书过程中的心情起伏还是很明显,因提前对自己的表现有预判,所以还是很快在情绪出现时做了调整。

整个心路历程大概是:

【小急躁】从自我介绍开始,都会带着一点小小的焦虑,直到面对列书单作业时,因阅读量太小,因自己和同伴的差距大,因为不能按时列出满意的书单而表现出急躁。

【拖延】因为不自信而出现拖延,迟迟未行动而拖延了提交作业的时间。

【刻意放松】反复听了蔡叔第一节课的内容,理解,对号入座,正确认识自己能做的事情和暂时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刻意的练习让自己放松。

【面对问题】我们明确了拆书的目的,那么我来参加拆书训练营这件事的目的呢?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拆书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我应该做的是快速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通过类似这样的心理疏导,让自己正面面对出现的困难,不再害怕。

【努力行动】只听课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动手实践,我们这次拆书训练营的课程安排和作业布置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行动起来么。我不能再浪费时间拖延了。(这几次作业每次提交作业都是踩点,虽然有时是因事耽搁,但做得还是不够好……)

【反思并肯定自己】回顾这几天的学习,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想把关注点多放在自己的进步上,肯定自己,希望自己能够信心满满的面对困难,努力去行动,不懈怠。

13、学员【志辉】

作业1:

【遇到的问题】

问题1:如何选择适合拆的书?

问题2:茫茫书海中,在没有看过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哪些书够成一个专业更能全面,更具有影响力?

问题3:如何拆解书中的重点?尝试过后,总觉得自己在复制作者的观点,不能融入自己的思想,或者自己没有什么判断,思路上只能跟着作者走,这样的拆书会不会有大问题?

【解决方案】

针对问题1,按照菜蔬的方法,从书名到作者、目录、类型,以及大概浏览书中内容,大体上可判断拿到的书是否适合拆。当然,这还只限于理论,毕竟自己没真正拆过书,不知这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待解决问题】

问题2、3待解决。

作业2:

【拆书过程中的感受】

按照菜蔬传授的选书的方法大概确定了要拆的书以后,尝试着开始拆书,选择的第一本是菜蔬的《认知突围》。一是此前看过,对刚开始学拆书的我来说,大体上心里有谱,不至于一边理解内容一边想拆书的方法;二来虽然之前看过《认知突围》,现在留存在大脑中的概念已经很少了,想借此机会再加深对书中观点的理解。

给自己定了任务后,拿起书就遇到困难了,全书六章,每章5个左右的小标题,在确定自己拆书的框架时就疑惑了,是不是原书的框架就是我要拆书的框架?如果这样做,是不是没在拆书,而是在复述作者的内容,而失去拆书的意义?后来想啊,菜蔬拆书多厉害,思维上套路都成型了,是不是自己在写书时也会下意识的按照拆书的框架去组织他的书的内容?如果是这样,那我拆书采用原书框架也未尝不可,但关键的是拆书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这么想通后开始行动,但问题又来了,自己的理解在哪里?观点又有哪些?完全没有啊,全是按照书中的思路往下走,又觉得自己不是在拆书,而是在复制作者的内容,把拆书变成归纳重点了。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拆书要经历这个些环节,了解书中观点,辩证判断书中观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目前我的实践还基本停留在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实现不了,第三个环节就无从谈起了。

拆书有意思,但拆书不易,而一旦熟练了,对自己看书看报告都是有很大帮助啊,值得学习、研究和实践。

14、学员【刘花朵儿】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1.什么书适合拆。

2.领域名称怎么定。

3.领域书单排序。

【解决方案】

1.什么书适合拆。

书名非自媒体金句;作者以逻辑清晰而出名;国内书籍目录清晰可以当拆书标题;国外随意翻几页例子没有整页放,以后选书就遵循着四个原则,避免少走弯路。

2.领域名称怎么定。

蔡叔讲课中说到的用户思维给了我很大启发,并且在上次作业中说到:专业很重要,怎样的专业名称才能更吸引人需要仔细斟酌。于是我又仔细斟酌了我的专业名称。原来的专业名称是:理财、规划,太普通太不吸引人了,于是我根据自己的情况,用用户思维想到了“普通人的财务自由之路”这个专业名称,吸不吸引人我不知道,但肯定比原来的专业名称好多了。

3.领域书单排序问题。

第一次列书单排序只是按照先后、易难,逻辑顺序来排的。听完了蔡叔的课,重新按照:不让用户疲劳产生畏难情绪、同作者合并同思维分离的原则重新排列。

【待解决问题】

在讲解拆书稿的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讲解听上去是在讲解而不是在读稿?

作业2:

关于“不是所有书都适合拆”的一些亲身体验

之前也拆过书,并根据《得到》的要求写过讲书稿。当时选的书是《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花了一周时间写稿、修改,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当时把稿件不尽如人意归因为:自己没有选对书。《麦肯锡笔记思考法》讲的是:收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输出成果,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这个过程没有演示,不借助图表等工具,光靠文字是很难准确表述的,另外全书的结构比较松散,有一些内容跟主题并无太大关系。所以,选这样一本书写稿,效果自己都不满意就再正常不过了。从那时开始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拆。但是也仅止于此,至于什么书适合拆什么书不适合拆,自己一直没有很清晰的标准。直到听蔡叔的拆书课,才有了清晰的标准。

关于“确定领域名称”的心得体会

作为内容作者肯定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现在不流行木桶理论了,而要做竹竿,短板再短也不怕,只要你的长版够长,我深知这个道理。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没有想清楚要固定的领域。我写过抑郁相关的主题、尝试过情感类文章、也试水过读书笔记相关,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思考,前段时间,我确定了擅长的领域——理财。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赚钱、规划、做小富婆,而且作为一个起点不高的普通人,我自觉做的还可以,所以理财应该是我擅长并喜欢的领域,于是决定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在蔡叔留作业选领域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写了"理财、规划”,开始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蔡叔在作业中强调:专业名称很重要,好的专业名称才能吸引人。于是我又结合蔡叔讲的用户思维,重新审视了我的专业名称,结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改成了“普通人的财务自由之路”。

关于“我的拆书学习”之路

其实之前也学习过拆书,甚至有写过样稿准备投稿,但是因为选书不利、加之又要照顾娃又要工作,精力有限,于是就把这件事情搁置了。只是每月尽量抽时间读书,然后在豆瓣上写写书评,在公众号上写写读书笔记,自娱自乐一下。

后来逛蚂蚁私塾,看到了蔡叔亲手教拆书的课程,当时想都没想立马就报名了。话说我的报名费为什么是199,别人都是99(问号脸~~)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在忙成陀螺的情况下还要报名这个课程,并且与此同时我也成为了蚂蚁私塾的会员,同时开启了《认知突围》和《认知心理》两门课程的学习之路。

或许是《认知突围》对我影响太大了吧,也或许是我觉得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因为我知道蔡叔现在同时在做着很多事情,比如忙赞我,比如写文章,比如管理公司和公众号,比如拿交易所上线

EDS等等,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还教拆书,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这个机会有点难得,于是不管结果如何先上车了。

听了蔡叔拆书第一课之后,收获很多。光是如何选书这一项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而我的目的也绝不仅止于此。所以现在的我每天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

6:00起床;

6:00--6:45洗漱收拾准备;

6:45--7:30排乳,排乳的同时听蚂蚁私塾的《认知突围》和《认知心理》课程,并写笔记;

7:30-8:30上班路上,听理财课程音频/拆书音频&睡觉;

8:30--9:00到单位上“赞比”回复投票写文;

9:00--18:30上班时间;

18:30--19:30,下班路上听理财音频课程/拆书音频&睡觉;

19:30--20:30洗漱收拾吃饭;

20:30--21:30排乳,同时听理财音频课程/看书/听拆书课;

21:30--22:00陪娃;

22:00--24:00拆书课打卡写作业;

我现在真的是每天累成狗,连我家先生都很不理解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真的是乐在其中啊,别人觉得我很累很辛苦,我却觉得很充实很开心,真的完全是自我驱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心不觉得累。

我希望能跟随蔡叔,在拆书,在突围的路上,不断精进!

15、学员【sherry】

【已解决问题】

打卡延后问题

【解决方案】

其实是时间安排的问题,把其他事情先做了,才发现留给作业的时间不够。

延迟打卡是很不好的习惯,为此把作业的事情优先级前移。

【待解决问题】

看书速度比较慢,因为看书的时候老想着拆书的事情,很多念头冒出来,思维就比较发散了。

而且如果把这些想法都记录下来的话,耗费的时间会更多。不记下来的话,又怕之后想不起来了,有点可惜。

不清楚是不是该顺着自己的习惯,还是强行先翻一遍再开始拆

【拆书的感想】

最大的感想是:太可怕了 !!!Σ( ° △ °|||)︴

报名的时候想得很简单,有时间就随便听听。因为这个训练营也就几次课,应该占不了什么时间。

但是!

进来过后才发现,这个误会大了!

光导师团就这么大阵仗!

还有那么多优秀又拼命的小伙伴!

最要命的是天天都有需要认真对待的作业!

从震撼中回过神来,我又觉得无比的庆幸。

时不时逼自己一把也挺爽的。

开班的时候猝不及防,零零碎碎回听了一些。

完了已是深夜,一个人安安静静想了一下,自己现在的情况,下一步的目标,远期的目标。

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

拆书是我早就该做的事

如果再找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拖延

以后也不会开始着手做

所以现在必须要做

要很认真的去做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打脸了

先是时间没安排好,踩点没踩住

后面发现打完卡第二天又不能重复打

于是又顺延了一天

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

两天作业可以一起提交啊

唉,智商是个好东西

可惜我没有

————分割线————

进入正式话题

说说医学

医学是想要搭建一张纷繁复杂而又逻辑严密的网。来了病人就看看到底是哪里断了线。

这张网目前还是残缺的,不完善的地方也不知什么时候能补上。

可就是这么一张残缺不全的网,前辈们搭建起来也是很艰辛的。

而既然要做这么一个专业,我不想只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提出来抛给大家了事。

我还想把背后的逻辑线捋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它们真的很美妙。

它们也可以把我过往的认知串起来。

蔡叔的专栏有个一以贯之的灵魂(或者说价值观)。假设说,隐去原著所有的作者名字,拆解过后的文字堆到一起,说是同一个人写的,那也毫无违和感。

我也不允许我拆出来的东西没有灵魂。

想到要把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个拎出来,排好队,拿出去见人,又有点慌。

有些道理,本以为是想清楚了,要传达给别人吃,才发现没准备好。

表达当然是个大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

一定是哪里还有疙瘩没捋顺,或者哪里线断了没接上。

还要重新理一遍。

这同时还要拆书〒_〒

整整11本啊!!!

最后那本还相当于自己写(╯‵□′)╯︵┻━┻

心力衰竭

吐血三升

碎觉去了

16、学员【笺帛】

【作业1】

已解决问题:专业确定和书籍挑选,尝试进行分块,但感觉还不够好

解决方案:上网搜索书籍目录,初步判断难易程度,以及豆瓣的评价等等。拆书选择了一本比较简单的,先翻阅了内容,再提炼提纲

待解决问题:

1.由于选择的基本是外文书,很多是通过将例子引出概念,概念并没有清晰的给出定义,对于提炼有一定难度。

2.由于部分是启蒙书籍,有些概念过于简单,只稍微提了一下,这种要如何拆解呢,只在书中提到一下,还是拆书人自己把概念讲清楚,做一个扩展?那就有点讲课的感觉了

3.由于外文书讲故事来引出概念,那是否讲解的时候都引用书中例子进行讲述呢?还是说可以拆书人自己简单举例,不局限在书本里?如果书中例子繁杂的,难道都自己简单举例说明吗??

【作业2】

其实昨天我是偷懒了,理财类的书籍虽然看了,但是有些挺难拆的,很多是概念的讲解吧。所以我拆了第一本启蒙类书籍,但是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不方便提炼观点。由于我选的都是外文书,因此举例很多,概念从中引出,不像国内的书籍,直接告诉一个概念,再举例讲解。所以拆书的时候就算能把知识拎出来,也颇为零散。

二、不确定知识点该怎么划分。知识点是拎出来了,但每个知识点都只是稍微的提了一下。

这对于分块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个小章讲解,书中讲到什么程度我就讲到什么程度的话,那很容易就把干货讲完了。启蒙类的也没什么很多干货。如果我把书中提到的内容详细的讲解,那其实是有增加书本额外的东西,或者说拆书人自己的知识。这一块就有点模糊,如果加了感觉拆书的同时有点教书的感觉,不算单纯的拆解书本了。

但为了满足5天的拆书内容,所以我先自作主张的把书中简单提到的概念,准备自己延伸出来讲解。毕竟后面的内容也不会系统的说明。

三、知识点排序和命名。这一块我也是斟酌了很久,其实我之前放的原书大纲也是我做的读书笔记,已经算是整理过的内容。真正的原书就是一本故事书,目录杂乱无章。对于拆解来说,把那些内容放在一天能做为一个系统,需要拆书人自己掌握很丰富的知识,感觉有时候就算你读过了,你没有额外的知识做延伸和发散,也是无法把一本书拆好的。

最后说一下我今天感想,由于昨天拆解的书比较简单,今天我阅读了一本新书,也是书单里的书籍《股市稳赚》,书本同样是讲故事的,知识点也同样是零散的。对于所有的知识点都串在一个故事里的,还是疑惑是自己把概念拎出来,自己加例子讲。还是简单描述书中例子呢?如果书中的例子很啰嗦的情况,该怎么办呢?不按书中的例子来,似乎除了观点是书里的,其他的都不算书里的了。

17、学员【逆舟】

作业1:

「已解决问题」

1、重新排列次序

2、建立拆书框架

「解决方案」

1、听答疑课,根据蔡校长的“次序三原则”进行归类。

2、借鉴【蚂蚁私塾】拆书框架,然后重构。

「待解决问题」

1、如何将每个章节的水分去掉、抽出干货,从而形成已构建的专题内容?

2、如何将章节间的逻辑关联性找出来,进行精华浓缩?

3、如何保证自己的论证具有说服力?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延伸我们的知识点?

4、从哪些角度去剖析“用户思维”从而增加受众群体?

「作业2」感受:

刚看到第二天作业的时候是一脸懵逼的。那时候答疑课程还未开始,我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选择了12本书(其实有点凑数和喜好)。

课程结束后,第三天的作业是适当更改专业和书籍,同时选择一本开始第一步——建立拆书框架,由于没有细想,作业1直接来了个“不变”敷衍了事…

作业2在闲暇时间利用隐性认知在运作,感觉应该不难,就一直搁浅到晚上再做。

先把《规划力》一书的目录大致看一下,然后用E型扫视法翻阅每个章节的内容,找出关键词。

然后打开蚂蚁私塾,选择了我已经购买原书的那周课程,查看蔡校长拆书的框架——专题的内容、子专题的内容、根据什么确定的标题和导读。

细微分析一下后,就开始了建立自己的框架之旅…

这个过程,我发现原书作者分章节的原理是——先举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说明专业规划力的力量;

其次是列举个人意志力与规划力的潜在联系;

然后从生活、写作、沟通、职场、会议几方面举出实践规划力的案例和方法;

之后是阐明究竟什么是规划力及它带来的利益是什么?

最后是提供锻炼规划力的方法。

了解后,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大众读者,会更喜欢怎样的顺序?一定是原作者安排的吗?可不可以能转换一下?

然后,我昨天的作业就出来了——

第一天先描述规划力是什么及它的利益点——点名全书主题和引起读者的注意(用户需求);

第二天用大企业专业规划力的案例来增强说明规划力的重要性及它真实带来的利益;

第三天以案例的方式来论证意志力与规划力的潜在关键;

第四天提供锻炼规划力的方法;

第五天是规划力在日常和工作中的作用及实践。

不知道思路方向对不对或者存在哪些问题,不过,感觉比以前盲目看书更有了目的性,而且相对容易找出章节间的关联。

谢谢蔡叔。

18、学员【田杨-arrea】

作业1:

【已解决的问题】

1、确定专业

2、初步筛选书单

3、拆书框架的确定

【解决方案】

1、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特点。思考读者的定位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然后横向对比,看看有没有相似的专业。

2、一般方法是通过大佬推荐、豆瓣以及亚马逊评分、书籍的目录和基本信息,对书做了初步筛选。关于风口领域相关的书籍,事先确定好时下谈论较多的风口领域,再用一般方法去筛选。

3、首先思考这本书,我个人想收获什么,然后我希望向读者传达什么,确立一些核心的点。然后根据目录章节,将整本书大致切割成 5 天的内容。结合之前的思考,再每一块内容中去筛选 6-8 个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当天的小标题。对于每一个小标题,通过关键字检索在全书中涉及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量来取舍,把内容篇幅少的去掉,留下 4-6 个内容相对丰富的小标题。如果某一块中满足要求的小标题不足,由其他块中的来补足。

【未解决的问题】

1、书单的选择。

一直以来看书的量并不算多。因此,在挑选书单的时候,很多书其实并没有看过。筛选的维度主要是大佬的推荐,豆瓣、亚马逊评价,以及通过浏览目录和基本信息,就大致作出了判断。但实际打开书之后,发现有些书的内容并不如目录所显示的那样清晰,不容易拆,或者不适合来拆,所以如何比较准确地筛选合适的书单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2、书籍排序难易度。

所选的书有些根本没看过,无法去评价其难易程度。而且,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和读者的角度,所感受到的难易程度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比较中肯的去评价一本书的难易程度,才能在自己和读者之间达成比较好的共识呢。

3、内容取舍。

在提炼自己拆解的框架时,发现有些书如菜蔬所说,内容很杂,点很多。那么,限于拆书的篇幅,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拆出来,必然要有所取舍。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如何去对这些点进行取舍,有没有比较好的判断方法。

作业2:

拆书过程中的心情和感受:

专业的选择相对比较轻松。这个专业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我一直有关注。通过拆解这个专业的书,对于我自己也是很大的一种提高。而且这个专业无论从投资的角度还是创业的角度,都可以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我认为会比较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给我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书单选择和排序比较仓促。书单中的很多书我本身没有读过,只是很感兴趣,知道它们是哪方面的书。将这些书加入书单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我认为它们可以给我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难易度我是基本没有概念,只知道凯文凯利的书难读较大,所以往后排了排。然后灵机一动,把讲互联网科技通识类的书和风口领域的书大致交叉排列,算是提供一个曾经有意识排列过顺序的理由。

之所以把《全球风口》这本书放在第一,是想从中发掘更多的风口领域,便于我筛选之后的书单。我在拆这本书的框架的时候,最开始想根据目录直接拆。等我买了电子书,打开一看,发现这简直就是灾难。点太多,而且前后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就是罗列。例子也很多。于是,我只能快速翻看所有内容,从中筛选一些小标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一不小心学会了一目十行的本领,这对于看书速度极慢的我来说,内心很振奋。

而且我从中意识到,并不需要把书中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把更有价值的内容拆出来即可,剩余的作者自嗨、例子等内容可以舍弃。

还有一点,在快速浏览时,由于时间紧迫,脑子里转的很快,每一篇内容都在不停地思考这到底在讲什么,是在描述方法,还是讲故事,还是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我要拆解的主题。而在这之前,我读书就是不假思索的看书的内容,至于有没有满足我的要求并不在意。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有收获。

很快翻完一本书后,由于还没遗忘,可以从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这本书。大致了解这本书讲了哪些点,哪些点出现的次数多,哪些点贯穿全书。那么这些点,就是要重点关注,或者是需要被拆出来的点。我从中还学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关键字检索。这是电子书最大的优势,可以集中展示某一个点在全书中所有的内容。那么,我要拆这个点,我只需要读计算机检索出来的这部分就够了,这可以帮我规避掉毫无价值的内容,极大的节省翻阅的时间。

19、学员【宏江】

作业1:

请整理自己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依然存在的问题。

【已解决问题】

1、完成了专业定位以及12本书单。

在拆书这件事上,我为何而出发?出发后我想去到哪里落脚?

这是我三天来一直在思考的两个问题,基本上也有了答案。

更重要的是,同行的路上可见一群人相随,倒也并不孤单,期待自己不要成为掉队或者迷路的那一个。

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每天的作业,虽然未能达到自己期待的质量。看到一位伙伴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心略慰。

3、基本听懂了蔡叔对于拆书的思路和具体做法,融会贯通,收获颇多。

【解决方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人生没有回头路,不断的尝试、总结、思考、实践才是唯一的路径,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磨炼自己的习*。

*实证明,自从加入蚂蚁私塾,就开始了自虐,事实将会证明:这是一条不归路。

难得看到一位中年男人乐此不疲的坚持。

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事情,然后持续坚持!

作为一名游客(自由职业者),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自由。

我以自律为原则,安排了每天的时间,以下是我每天主要的一些事务。

6:30—8:00处理内务(包括起床、个人卫生、用餐、送女儿到校)。

8:00—12:30读书30分钟、作业120分钟、社群运营30分钟、资源对接60分钟,机动30分钟

12:30-13:30午餐

13:30-14:00午休

14:00-18:00

课程设计60分钟;会亲访友(机动)60分钟;策划活动方案60分钟;团队交流30分钟;接女儿回家30分钟。

18:00-19:50内务(包括陪女儿或者做饭、用餐)

19:51—21:00微课直播

21:00-22:00回顾总结

22:00——23:00机动

23:00-6:30休息

【待解决问题】

提议1,供蔡叔及官方参考:拆书训练营结束后,可以组织在群内每周一次的拆书心得分享,通过轮值的方式,让每位伙伴都有参与的机会,具体的操作细则可以进一步明确。

提议2蔡叔直播讲到了如何选书、如何拆书,如何安排顺序,仍然觉得如隔靴搔痒,提议在直播时能否用疱丁解牛的方式进行,比如邀请某一位导师或者蔡叔本人,找一本例书,具体谈谈拆解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如果可以,什么时候?

补充一个问题:看待问题浮于表层,探讨话题时泛泛而谈,做不到有深度的思考,那么,如何提升个人思考问题的深度?

作业2:

标题:苦海无边

进入这次训练营之前,我已在某帮开始了拆书晋级之路,收获了一些思考成果。

加入蔡叔拆书训练营的目的,是希望能成为私塾一名拆书老师。

今天坐在桌前苦苦思索,对如何成为一名拆书家,做了一些粗浅的总结,主要是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人的一生由一次次的苦难累积而成,相信没有谁会否认这一点,苦中仍能作乐,难能才觉可贵。

20年的职场生涯,我分为五个阶段:

(1)低效低能学习者;无知无觉察的状态,效率低,能力无提升。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即便是职场老司机,在进入一个新的、陌生领域时,起初也是这样,甚至会陷入强不知以为知的状态。不论怎样,这个阶段需要尽快觉察到,走出来。

(2)高效低能学习者;无知有觉察的状态,效率有所提升,跟风学习,碎片化信息的堆积,表面上看起来也很努力,只是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刚走上培训讲台,成为职业培训师的时候,我大概就是这个阶段,对自己薄弱的能力有所觉察,于是,学了很多课程、读了很多书、也讲授了杂七杂八的很多课程。每天忙的像个陀螺,累的要死,而专业能力并没有太大的飞跃。

(3)低效高能学习者;放慢节奏,不再追随,开始注重效能的提升。直到近几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开始放慢了自己的节奏,不再胡乱听课、胡乱接课、胡乱见人。

拿起原来读过的书、找到原来听过的讲义,静下来整理、思考、提炼,完成了自我内化的过程。渐渐的感觉专业能力得到了回归,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心不再焦虑。

最近,我把微信4000多名好友做了一下梳理,进行了分类,完成了一直想做这件大事。

(4)高效高能学习者;准确定位,通过前期的积累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与过去相比,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与过去相比,我在公众表达、课堂掌控、课件开发、快速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江小白说过一句话:你现在气质里,隐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深以为然。

老男孩看到一句台词:你走过的每一步路,都算数,深有体会。

(5)赋能学习促进者;开始吸引并促进他人的行为发生着改变。

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影响他人是本职所在,18年来,深圳六十余家企业留下了我玉树临风的身影,过去,以懂得多为荣,以会讲、敢讲而骄傲,如今,我希望通过自身的蜕变,能够带动身边更多的人。

当下的选择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坚信并且坚定的走下去,不负此生。

我是深圳蚂蚁私塾长宏江,我选择的专业领域是:职场与沟通。

20、学员【恍若】

【选书排序碰到的问题】

  1.选定哪个领域,选的时候发现自己能选的范围领域还是太窄

  2.选书自己特定领域阅读量积累不够,无法找到足够的合适的书

  3.选书时看到私塾(一二期拆解的书),其他学员选中的书,犹豫是否还要选

  4.搜集了很多书,以及推荐的理由,不知道如何淘选出符合自己选定领域的书

  5.淘选出的书,最终应该选择哪些,怎么排序,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毕竟很多书没看过...

  6.选好后,如何为每一本书为何入选以及如此排序写原因

【选书问题解决方案】

  1.既然自己擅长领域的不适合,那就选适合自己和大多数人看的领域

  2.既然明确领域,那就网上搜这个领域的书单和推荐,可以多,可以广,先海选足量

  3.尤其面对蔡叔拆过的书,压力很大,后面觉得,专业是有一个核心出发点和目的的,把握住这个就ok,其他不需要太多顾忌

  4.好书千千万,但不是都适合在选定的专业中,根据难度+更全面展示专业全景的原则去判断是否应该选择

  5.把握的原则是由易到难+关联联排+疲劳间隔+重复递进核心重复练习+展现思想原则而非沉迷方法

  6.具体的书很多也没读过,所以就将选中书并将其如此排序,是在专业设计中对其有那些期望,预期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选书待解决问题】

  1.阅读量还是不够,选的书并不是完全了解,很可能有偏差

  2.排序是否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毕竟作为地基的单本书就没有完全掌控...)

  3.也并不了解是否还有更合适的书(毒思维,着眼当下,但还是想是否能有更好的渠道,更合适的书)

【拆书碰到的问题】

  1.时间准备不足,然后导致时间比较紧(三五个小时起步价,七八个小时不嫌多......)

  2.看书整理拆书结构,看了前面忘了后面

  3.如何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切入后,如何串成一条线,如何展示

  4.作者的某个观点是否有问题,是否需要提炼提升,是否需要和其他观点整合(时间精力不够啊,陷困局,取舍难)

  5.如何填充,安排每一天的栏目和栏目内内容的梗概(还是取舍难)拆书方知每天的几页有多艰难

  6.大致好了,是否还需要重新调整下结构,内容量是否合理

【拆书问题解决方案】

  1.没时间犹豫了,开动起来,干就一个字:如果要准时打卡,需要至少提前半小时弹性时间;估摸大致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开始动笔;然后至少需要提前两个小时把基础准备好;看书时间不够了请注意,快翻快扫!!!

  2.看梳理思路记不住就拿笔写写画画,感觉还是不够块,就思维导图写写拖拖拽拽,带图还方便反悔修改,贼方便

  3.没时间犹豫了,先看目录,按目录写个大致,然后再改

  4.如实和提炼,没有明显提升的我就先如实吧,还好选的是一本工具书.....

  5.概念介绍+多维定义展现一天;现状痛点,基本原则,基础介绍一天;再次感谢选了实用工具书,三类正好三天.终于活过来了!

  6.没时间了,没有明显问题的就是没有问题,纠结的通常并不会更好!

【选书待解决问题】

  1.新手上路,难免走偏,关键是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偏,这个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

  2.时间和质量妥协:应该优化到多少程度,这个度有些难以把握

这是一场兵荒马乱的拆书,我的内心慌得一匹

虽然只起了个大纲,但已然感受到了拆书的不易,拖延的苦果,筛选的艰难,取舍的纠结,这是对自己全方位的考验,任何的不到位都会被放大

从这些中吸收到了很多东西:

1.觉得该做什么,值得做,赶紧行动起来:犹豫,分心,分析,列计划等等等等都没什么卵用,做起来,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什么是好的了(不服,拿出更好的啊)

2.在特定领域积累不够时,如何快速理顺领域的知识结构,经典书籍,书籍特点/核心理论/局限性,并厘清发展脉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目前还没找到很好地办法

3.时间节点很重要,任务开始之前大致的拆解成几个阶段和步骤,估算大致的困难以及消耗的时间,并根据完成时间线倒推确定各个环节时间节点很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要超过各自的时间线,即使完成的不是那么如意

4.干的过程中,促进效率的焦虑是好的,但如果是让自己焦虑得影响效率,反倒应该停下来冷静分析下现在的情况,接下来的工作还有哪些,做一半了回看是否还有需要调整的,放空放松下会有意外惊喜

5.有好的工具或者方法,只要时间还允许,立马尝试,不要让其在大脑中徘徊

6.开始前定一个总的目标,中间一切取舍都以这个总目标为准绳,减少犹豫,因为好的千千万,但适合当下目标的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最后总结几个问题:

1.在特定领域积累不够时,如何快速理顺领域的知识结构,经典书籍,书籍特点/核心理论/局限性,并厘清发展脉络

2.如何复核验证自己的结构,拆解的质量如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蚂蚁私塾拆书训练营7月8日20篇优秀作业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lt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