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黛玉幼年的时候,她的父母亲都十分宠爱她。在她年纪小小的时候,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就开始教她读书识字。后来,在她五六岁的时候,又为她请了私塾先生在家里教她诵读《四书》。林黛玉富有着极高的写作才华,同时也富有着一种高过一般人的智慧,这都得益于她的父母亲对她的深爱。
林黛玉才貌双全,她的父母亲实质是对她寄予厚望的,期待着她的一生能活得幸福如意美满。后来,林黛玉在她只有六岁时,母亲贾敏就过世了 。林如海觉得自己一个爷们每天还得应付官场中的事务,再带着一个依然年幼的女儿,会对林黛玉的成长不利,便把自己最心爱的女儿送往贾府,托贾母来扶养与照顾。
在林黛玉进入贾府六七年的时候,林如海感觉自己即将要死了,才请求贾府将林黛玉送回林家,见他最后一面。这次,当林黛玉安葬了父亲回到贾府的时候,实质是带着父亲林如海遗交给贾府林家五代为侯的巨额资产的。林如海之所以将这笔遗产托于贾府,本来是期望着林黛玉能凭着这笔资产,而能在往后的人生路上有着足够的保障:衣食无忧。
林如海的爱女之深,不得不让人感动。然而,无论他给女儿受最好的教育,还是他给女儿留下巨额财产,最终都没有能保障女儿能幸福地活过一生。林黛玉最终上演的还是一场悲剧的剧情,她依然还是未能逃过命运中注定难逃的劫难!
林黛玉自小身体很弱,便不得不常常请医问药,她的父母亲为此也常常苦恼。有一天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告诉林如海夫妇,倘若真想让他们这个女儿这一生能躲过劫难,最好让她能自小就出家为尼修行。她的父母亲舍不得女儿,便没有同意。倘若,那时林黛玉的父母真的听了癞头和尚的话,让黛玉在年幼的时候,就出家,自然能断绝情缘,不会在后来遇上贾宝玉,而躲过情劫。同时凭借着林黛玉的早熟与聪慧,一定能修成正果的。
是探花出生的林如海,是倍受贾母宠幸的贾敏,都在林黛玉幼小的时候,给了她太多的教诲与深爱。他们期望着女儿的这一生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然而最后却是事与愿违。
那父母亲能留给子孙最深的真爱到底是什么呢?还是古人说得好:“积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于子孙,子孙必受福。”倘若林如海与贾敏深案于这句谚语,他们必将会采取另一种方式 ,他们会采取一切适合的手段,只要能使女儿躲过劫难。
他们可以将他家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不必留给林黛玉,反而将它们布施给穷苦人家,比如帮这些人家的孩子读书,来改变他们的家庭命运。只要父母的德行深厚,儿女就必然就能拥有躲过劫难的福报。他们也可以狠着心答应癞头和尚带着女儿出家,果真那样做 ,以癞头和尚的道法深厚,以林黛玉的聪慧,她是一定能躲过劫难,而得道证法的。
林如海以为遗留给予女儿足够的财产,能足够保障女儿能不被欺负,能给女儿带来一生在经济上的保障。然而,后来实际上,林黛玉并没有从继承大笔财产上得到幸福。反而,后来当她得知她从林家带入贾府的财产早已被贾家人给挥霍殆尽时,林黛玉反而倍尝人心恶毒的苦痛。既然宝玉给的爱已经无法再得到,那人间还有什么留恋的呢?林黛玉含着悲苦,小小年纪就病逝而亡。从林黛玉的经历中,我们能深深体悟到,父母亲真正能护佑子女的,不是大笔财产,也不是让子女拥有高度的才华。
自古以来,父母亲都是极其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的。然而,到底什么才是父母亲给孩子的真爱,却未必会有几人能了悟。但,历史上不乏能了悟父母亲该如何给儿女真爱的人。比如宋朝宰相范仲淹,在为官作宰之后,依然身先垂范,勤俭持家,杜绝奢华的生活。将家中多余的钱财全部布施出去,来兴办义学,帮助穷苦人家的子弟读书求学。正因为范仲淹的德行深厚,也为子女修出大福报。
他的儿子后来也当了宰相,也学他一样依然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勤俭持家,将好的家风传于后代,也做如他父亲一样的富有高度智慧的父母。也就是说,父母亲能护佑子女,真爱儿女的唯一方式就是首先让自己来做一个人品高贵的人,不恋富贵荣华,不贪世俗名利,要在坚信善必有善报中,积极为善积德,去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但却积极去过最高境界的精神生活,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大众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教子女从小我走向大我,这才是父母亲该给自己孩子的最真的爱!
碧荷甜田初稿完笔于2021.9.13.清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