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报道的一个实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两个教授来中国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中国工人做了一个实验。
工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受试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奖金。而另一些工人被告知,80元奖金,但若完不成生产任务,你们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不都是完成任务拿80元奖金吗?但是有区别,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损失厌恶。人总是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实验结果也证实,第二组完成情况更好一些。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完全相同的条件,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就能让人拼命干活。这些人难道还不如朝三暮四成语里的猴子?事实是,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换一帮大学教授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更有甚者,很多实验证明,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在行为经济学中一个简单且常见的概念,但要了解这种心理的来源就需要了解人类在作为智人时的生存环境以及如何导致这样的心理状态。
几十万年前,人类处于生存线的边缘,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人类多杀了一只野牛,对人类的生存来说不会有本质的提升。但如果有一天少捕获了一只野牛,那么就会有人饿死,这对于靠人口数量决定生命力的原始部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损失的影响太大大到足以深深地刻在了基因谱里面,任何动物都有损失厌恶的自然反应。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损失厌恶的来源及其概念,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损失厌恶在商业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不给用户自由选的权利却可以提高销量
苹果公司生产的产品从来就没有给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苹果的产品在全世界有着数量庞大的“果粉”。在苹果之前,许多厂商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都要做出几十款甚至上百款手机。厂商想为用户着想,但是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件不好办的事。如果我买了一A款手机,我的朋友买了B款手机。我就会想“如果这两款手机的优点全集中在一款就好了。”但事实上没有这个选项,那么我现在用的A款就是一件“残缺品”,还记得损失厌恶吗?我此时已经忽略了A款的好处了,天天在纠结A款的不足。我的朋友也和我一样,于是,我俩对手机的评价一定是不满意。
“别无选择”的果粉这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相反苹果的手机生产线很单一,所有用户都没有因为对比而感到不爽,大家都觉得使用体验良好。现在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纷纷遵循这个规则。
活用一些基本的心理偏差,有时竟就可以改变一个行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