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教育”中,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听话、要懂事、要给少别人添麻烦、甚至有时候比起自己的想法,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含蓄,中国人的“含蓄”也一直被国内外称道。最近的一些现象,我对这种“含蓄”的教育法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2017年12月25日,圣诞节。
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杨宝德却失踪了,
次日,在西安灞河上,
市民发现了他的尸体。
一周后,女友爆出其死因:
他是不堪女导师骚扰而自杀。
她晒出了女导师与男友的聊天记录。
从聊天记录上可以看到:
杨宝德经常被导师强行要求,
陪吃饭、陪喝酒、陪逛超市……
被导师强行要求做家务我们的外在行为决定于我们内在的心智系统,而是否,我们一直用父母交给我们的并不一定正确的心智系统生活,甚至用更差的心智系统生活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杂务,
“晚上十二点之前随时待命。”
打扫卫生、擦车洗车、拎包送水……
导师还经常说些暧昧的话:
“老师把心都掏出来了。”
“我穿这一身看起来还不太老吧?”
“记得你最喜欢这件外套。”
不仅如此,导师还干涉他感情生活,
让他和女朋友分手,
“她对你远远不如你对她好。”
…………
种种无关学业的“骚扰”叠加起来,
终于酿成大雪崩——“太累了,我想走了。”
自杀前,杨给以前的硕士导师发信息说:
“自从转了导师,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
对于杨宝德之死,我是这么看的:
一方面,女导师有不可推卸之责
骚扰”太过分。
一方面,杨宝德自己也有“可恨之处”
看到这里,我用几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如果身为研究生的杨宝德,不那么“含蓄”的表达他的拒绝,有一点点抗争的勇气,或者换一种方式逃离,他也不至于因为忍受不了导师的强制要求而放弃自己的珍贵的生命。
而类似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身上却有不同的结局:有一条微博标题是:
《我要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女学生》。
发文者叫罗茜茜,
罗茜茜在文章里控诉博导陈小武:
“那时候我才刚被保送直博,
一天下午,陈叫我上他车,
后来他开车带我到他姐姐家,
进门不久他就把防盗门反锁了,
当时我就觉得不对劲,
然后他开始讲他和师母关系不好,
…………
然后他就要霸王硬上弓。
我吓坏了,边哭边说:
陈老师你不要这样,我还是处女……”
后来,罗茜茜才知道:
“原来被陈性骚扰和性侵的并非我一人,
有证据的加上我一共已经有7位了。
其中一个女生被他性侵后还怀了孕。”
这一次,要不是罗茜茜勇敢站出来举报,拒绝“含蓄”。
不知还有多少女孩会被陈小武糟蹋。
陈小武正欲霸王硬上弓时,
罗茜茜就大哭大闹起来。
她没有像其他女孩子一样,
迫于导师的打压和恐吓而默默忍受。
所以关键时刻,她选择了抗争。
看见罗茜茜大哭大闹,
陈小武生怕惊动了邻居,
于是立马停止了侵犯。
事后,为避免再次落入“色狼”之手,
罗茜茜直接去找了院系领导:
“我想从‘直博’转为‘硕士’。”
但因陈小武阻挠,没有成功。
但罗茜茜还是不妥协,继续寻找机会。
终于发现学校有很多交流项目,
她寻得一个,毅然出了国。
同样是大学生,年龄相仿,同样是受导师的不合理要求,只是用了不一样的处理方式,结果却又这么大的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一个人选择了“含蓄”,另外一个人选择了拒绝。
含蓄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是这也是要有一个度,如果超出了限度,那么必须坚决的说不。
在很多人眼里,说不变成了一种“不合群”,不随大流就意味着会被孤立。我们含蓄的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们关心别人的看法胜过自己,我们是为别人活着的吗?这是否也是一种重度心理偏移呢?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