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演讲名为“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据说是今年以来最好的一篇演讲,刷爆了朋友圈,演讲不长,只有4分钟左右。
大概演讲是这样的:
首先告诉你,大多数的人眼中的“最完美”的人生模样大概是这样子:
18岁成人,22岁大学毕业。
25岁工作稳定,30岁之前结婚生子。人生慢慢稳定,直到过完这一生。
可另一方面,它也裹挟着你,不敢晚走一步或者走错一步。
否则你就会被定义为,不靠谱,很遗憾,甚至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之类的概念。
人生只有这样一种活法吗?
经过讲解,给于听众一种与自己人生来一场和解的心灵鸡汤。
内容前步所提到的内容给出的这个人生模版,让人感觉是简单粗暴的把人生规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里,似乎只有沿着这个生活轨迹才会获得成功。如果在某个人生刻度阶段,我们没有完成以上所公认的事情,会被认为不那么完美。这些世人熟知的认知无形中界定了自己的人生发展频步,仿佛在一旦懈怠,一旦不注意就被这个统一的步调抛离,使得人们会不自觉地紧跟这个节奏,进而小心翼翼,谨慎前行,惶恐有悖离。
曾经我也一直向往这样的人生。可是到现在却时常不停的问自己,人生是不是只有沿着着大众界定的这种所谓曲线发展这种唯一的活法?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这种类似的感觉经常萦绕我心头。
一方面来自我的工作职场的方向和压力。或许演讲是侧重在劝导对于未曾实现所谓阶段性任务的青年们放下压力和包袱。而我情况属于另一种,早在在5,6年前,我完成人生一个阶段性的所谓共知的成长任务。2012年置了房子,2013年买了第一辆代步私家车,2014年成功入户省城户籍。与我当时一个在省城的异乡人而言,算是跟上了某种常规人生的步调。但接下来几年因为有家庭的责任和牵绊,多了一丝求安稳的想法而未曾提起往日的追求,生怕这会耽搁我平稳的人生,确实这样的生活让我换来了更多和父母,妻子相处,与女儿陪伴的日子。不过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也磨掉了我青年时的棱角,消减了以往的锐气和意志。
如今看来,得失自评。
不过,近几年,看到身边的亲友的发展和成就,为他们感到欣喜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些许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我意识到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了。社会变化很大,知识变更很快,以前的经验似乎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的模式,同时我也似乎没有更新和调整对下一步人生的规划去解决职业生涯的瓶颈,这些都会给我带来一丝恐惧。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我按照这样的人生规划走过来,理应会获得比较完美的生活体验才对?但是我却越发感到人生的不完美,诸如:陪伴家人的时间多了,而生活琐事也时时缠绕。生活稳定了,但收入增长未却相对缓慢与消费通胀,生活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始终犹如漂浮的山岳悬于头顶半空时刻担心它会随时下坠,加之自己对工作的激情也由于行内的萧条日益消磨,我开始想这样生活真的是自己心之所往的生活模式吗?
渐渐我意识到:当自己在如愿完成的阶段性任务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和追求,往往为求稳定不出错,而放弃了一些本来能被我熟悉,让我探究和拓展的机会,这或许才是我最合适的人生方向,但被我不经意间放走了。然世间本应丰富多彩,千人千面,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属于自己展现的空间和领域,值得去热爱和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节奏,而不是盲目追寻别人定义的。生活有压力,也需要担当,但不要活在被框定的人生格子里,被所谓的生活压力磨灭你热爱和追求的心。如果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我们遇到一些自己非常感兴趣,甚至流年向往的事情。莫要因为怕耽误了美好人生实现而放下,尽情迎接本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一些境遇和独享的美好。
这次演讲给了我一个重新思考定义人生,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节奏的机会。
既然想清楚,就往着我兴之所至的方向走下去,失去时间造成的差距,我会尝试加紧步伐一点点的弥补。 而我也会满心欢喜我曾经历的所有人生阶段,它们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同样宝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时刻,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快一点,慢一点无所谓。有些时候难过失落和沮丧,不过是因为时机未到。有些时候满足和愉悦,也要想到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积累迎接自己的下一次人生时刻。
只要保持努力和希望,让我们静待美好!余生还长,别着急,别慌张!
有感:“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