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科举与出路
历史知识导读:
【导读1】历史记载:朱元璋为应对旧人才不够用的状况,成立国子监,训练大量的官僚。国子监的教职员由吏部任命,将政治和教育合为一体。
【导读2】历史记载:国子监功课内容有《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等,学校功课的项目内容,必读书和禁读书目,均由皇帝御定。
【导读3】历史记载:明初的国子监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集中营,是刑场。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员在内,在受死亡威胁的训练下,造成的是绝对服从的,无思想的,奴性的官僚。
【导读4】历史记载:明朝科举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出题。文体略仿宋经义,只能根据几家指定的注疏发挥,绝对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体裁排偶,叫作八股,这制度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商量制定的。
【导读5】历史记载: 学校和科举都是制造和选拔官僚的制度,所学和考试的范围完全一样,都是《四书五经》,不但远离现实,也绝对不允许接触到现实,在加上残酷的统治管理,严格的检查防范,导致学校生员除了尊君和盲从古人外,不许有新的思想言论,于是整个学术文化界、思想界、政治界、都以服务皇权为最根本出发点。
科举,是穷人改变根本命运的唯一合法出路。
战争与动乱的年代除外,因为那时不讲究合法规则。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上升通道,社会阶层就会开始固化,一旦固化,就会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群体。底层永远无法翻身,上层拼命保住自己的权益,这就是一个大的隐患,迟早会让底层起来推翻重来。
如何在既得利益者与底层之间,寻求到合适的平衡,这或许才是执政者,最为伤脑的事情。现有既得利益者,一定会利用自己的手上的一切资源来保护既得利益。甚至会慢慢霸占住上升通道。
社会的底层,才是最危险的阶层,而不是上层。上层利用的只是玩规则游戏,勾心斗角,巧取豪夺,但是底层的革命与造反,才是摧毁一切规则的绝杀大招。不讲规则地推翻规则,重建规则才是最为要命的。
于我而言,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必须打开官僚体系的大门,尽可能不设限,不设高门槛,不拘一格降人才,官方正道之门开得大了,自然进的人就会多了,自然就不用旁门左道了。
正道之门,才是正道之法。
我们一直在寻找正道之门,何为正道之门?
正道之门,就是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可以正常上升的合法、合规、合情的台阶。
举荐?科举?
任何一种方法,历史中不停地被采用,被否决,被滥用,被修改,被再用,被争议。
没有一种完美,是无可挑剔的。
没有一种方法,是无可争议的。
争议与挑剔,总是与问题同行。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正确地看待争议与挑剔。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所谓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以为是。
什么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的问题。
自以为自己,比将来的子子孙孙,更加的睿智与理性。
自以为是神明。
我有,你有,全都有。
明知道自己有,却依然不愿意改掉。
因为我是神明啊,我自然要去瞧不起前来或后来的人。
内心认定:他们肯定应该不如我的。他们,就是除我之外的任何人。
改变自己,或许才是改变争议与挑剔的最佳方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方向和位置,一切都会顺眼很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逼死我们的不是庐山,而是我们内心的自我。
自寻死路,才是真正的死路。
路,一定是我们内心朝往的方向。
争议与挑剔,只是我们内心的自我纠结,走着走着,一切就好了,心也会慢慢舒展,然后就会再去纠结新的争议与挑剔。
走吧,走吧,这才是路应有的道。问题永远在路上,我们只要心在前方照亮,一切尽会安好。
仇恨可以传代,必须让仇恨有个合理的报应通道,否则一切将在仇恨汇总荡然无存,唯有报应,才是缓和仇恨的唯一方式,在仇人的痛苦中,达成一种自我的和解。
出路有了,最为纠结的,自然是走路的方式,很多人对于我规定的八股文考试规则,非常反感和讨厌,断定认为不能考核人的真正水平,关于这点,我只想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
一,任何比赛之前所制定的任何规则,对于玩家而言,都是公平的,因为即便是死板,即便是苛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并没有特殊针对某一个人。如果是比赛的过程中变更规则,那时不公平的,比赛之前,都是公平。对于所有人的不公平,也是一种公平。
二,反对的都是失败者,得益者不会反对。
三,我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自然任何规则都是为我考虑,我没有那么多文化,我没有那么多的文采,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情怀,我要的实用,是统一场景下的肉搏与务实。文人有文人的游戏,粗人有粗人的规则。
四,对于任何一个高层的管理者,优先需要的应该都是部下的品质,能力或许是次要的,所以任何的考核内容都是虚无的,仅仅只是一张考卷而已,对于内容,真的会有那么重要,那么在意吗?重要与在意,只是对于考试的人而已。对于我,仰天长笑,呵呵一声。
重点谈谈品质,最好的品质就是忠诚,对于我的忠诚。或许任何皇上,都是如我所想的这样。没有忠诚,再大的能力也只会是一种威胁,而不是益处。任何的能力,都是建立在忠诚之上的。因为忠诚,才会有信任;有了信任,才会有机会;有了机会,才会有表现的能力,这就是逻辑,我的逻辑,或许也是任何人的逻辑。任何的能力,都要是为我所用的。我用不上,或者用不了的能力,与我而言,只会让我惶恐与不安。
现实社会中,相对愚笨的人,一般都比绝对聪明人要活得平和,活得惬意,活得安稳。过于聪明的人,一般的下场都不会好,就是因为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力,误以为能力是自己的立命之本,自己有能力能够搞定一切。这或许就是一种聪明人的幻觉,肯定也是一种错觉。假如能力真的可以安身立命,那么功高盖主的最后结局,为何都离不开一个“死”呢?能力,在特殊需要的时候,才是一种能力,否则,那只会是一种震慑力。
更何况,能力也还会粗略分成两种: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愚笨的人强于做人的能力,聪明的人强于做事的能力。
做人的能力,表现的就是所谓的德。
做事的能力,表现的就是所谓的才。
德才兼备,固然难得,没有极端的中庸,才是一种最好的平衡与得到。
德才只能选一时,多数人都会优先选德。
因为任何人都是有缺陷的,都不是万能的,内心都是有一根脆弱易断的心弦,恐慌与在意别人的挑拨。属下的卓越超群,就是一面无形的铜镜,是对于自己某种无知或者不能的一种对照。能忍一时,孰能忍一世?
现实,是一直都在的现实,幻觉,或是一时的幻觉,唯有错觉,只会是终局前才会悟懂的答案。
科举,只是给了一条出路。
出路,只是有一条出去的路,路在后面,很长,很长。
长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要假装愚笨,还是假装聪明。
愚笨,上天欠你一份天赋,他会还你一份安逸。
聪明,你欠上天一份赏赐,要用折腾来去偿还。
没有活出一种错觉,才是一种明白。
对错,仅仅只是与你的感觉而言;对于于现实,真的没有。
不要争论形式上的内容,有路出来了,在路上活了很久,很久,这就是一种挺好!
出了,不代表可以活了;
活了,不代表可以活好了;
活好了,也不代表可以活久了!
路,永远只是一条路,仅此而已。
它不能,也无意左右路上的行人。
能够左右的,只有行人自己。
这就是现实。
<本章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