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三:《春秋》缘何入“经”

《传习录》一三:《春秋》缘何入“经”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7-11 15:23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三:《春秋》缘何入“经”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六经》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展开来就是今人讲的《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易经》和《春秋》。后来,因为《乐经》失传,《六经》遂成《五经》。单纯从名称标记上来看,《春秋》似乎与其它五部经典的名称标记方式不同。从内容来讲,徐爱认为《春秋》注重记事,似乎与其它几部经典也有体例上的不同。

既然如此,《春秋》缘何会被归为《六经》呢?

一个问题没有被提出来过,并不表示这样的疑问不存在。徐爱以前的读书人之所以未能提出类似的疑问,恰是因为人们对“经”有一种绝对膜拜和信从。王阳明讲“以道言谓之经”——以道义为话题的书叫“经书”。徐爱之前的读书人,敢于质疑经书的屈指可数,真正从研究的角度提出疑问的更是寥寥。

《春秋》之所以能够入《六经》,大体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文字传承载体缺失与悠久文明之间的冲突

今天,我们讲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实际上,据钱穆先生考证,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历史还要更久远。之所以讲“上下五千年”,实在是一种在其他世界文明历史面前的谦卑说法。甲骨文的历史不过只有三千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距今不过一千多年,倘若以“上下五千年”来计算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话,这段文明历史之中,有两千多年是没有成熟文字的。有将近四千年是没有“过硬”的文字传承手段的。

倘若以孔子为坐标点的话,孔子之前的文明,大部分都处在没有成熟文字体系可用的口耳相传状态。今天我们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时,或多或少还带有“经验”长期缺乏文字传承导致窘迫。试想,倘若人人都可以写书,人人都有书可读,“老人言”在人生经验系统中,怎么可能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换言之,正是因为文字传承载体的缺失,才导致了孔子之前文明流传至今的不易。孔子删《六经》时,面对的《六经》,已经是历史大浪淘沙后的产物了。那些书,即便是不假孔子之手的删订,放在今天,也绝对部部都是经典。何况,这六部书还都经过孔子的认真删订呢?

二、“文以载道”的历史传统

正因为缺乏方便的“文字传承”手段,古人著书立说的门槛相当的高。吕不韦编订《吕氏春秋》,那是站在秦国宰相的高位上,搜罗天下之书,集时代之成就于一身。不要说书的创作者不敢写废话了,富可敌国的编书者也没有可以把废话入书的“余钱”。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时期文人所写之书,无不简而又简。孔子读《易》到“韦编三绝”的程度,从另一个侧面可知孔子所读之书也是写在“简”上的。木片或竹片上写书,倘没有些有价值的真货,怎么可能在更迭流变中留存至今呢?

王阳明先生讲“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其实,孔子所见之书,哪里有那么明确的区分,无不是道、事共存的。《六经》不是孔子时代能够看到的最好的书,而是流传至孔子时硕果仅存的书。

王阳明旗帜鲜明地指出,《易》是伏羲时代的史书,《书》是尧、舜以后存留的史书,《礼》《乐》《春秋》是夏、商、周三代的史书。

《诗经》没有被王阳明点名,是因为它实际上是所能搜罗到的诗化的史书。

既然都是史书,都言道义,《春秋》位列《六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相关文章

  • 《传习录》

    (一三)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

  • 文明的进化来自一场又一场的断舍离!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十二

    《传习录》徐爱录之九至十二都是徐爱就孔子对古书《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注:此经已失传)《易经》和《春秋》...

  • 七绝 ●宝黛吟

    宝黛良缘何处逑, 红楼怨梦谱春秋。 星河不动天如水, ...

  • 七绝‖窗(新韵)

    南北相通风自来,常邀映日入楼台。春秋流转皆经眼,岁月浮沉总倚怀。

  • 师之浅韵

    天上下雨地间流 雪月风花吟春秋 清浅时光倏然逝 缘何自扰平添愁

  • 《左传》之二百四十四

    十六年 (《春秋经》结束于此年,本年之后不再有经文。) 【经】 16.1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卯,卫世子蒯聩自戚入于...

  • 恨难休

    春秋几度香俱殒 长河汤汤万古流 天道循环含因果 缘何妄执恨难休

  • 【摸鱼儿】

    问古佛,缘何长坐?人世如荼如火。往昔一去三千载,遥想思心凄切。彼迦叶,经集已,亦往鸡山入灭。群情怎舍?值此生阎浮,...

  • 观竹有感

    山风削瘦骨,谷雨压枝锋。 缘何无所惧,根入大荒中。

  • 逆旅

    大道至简融虚空,万载春秋如梦令。 造化难定缘何故?悠悠鸿蒙逆旅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三:《春秋》缘何入“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bs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