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鲁迅称她以母爱之名,描绘出了如恶疾般的苦痛

鲁迅称她以母爱之名,描绘出了如恶疾般的苦痛

作者: 书画艺贰叁 | 来源:发表于2017-09-08 16:52 被阅读0次

    每一个想让生活更有质量的人都关注了书画艺贰叁

    有声当彻天,

    有泪当彻泉。

    凯绥·珂勒惠支

    在中国,

    当我们提到与父亲相关的艺术作品,

    一定会想到罗中立的《父亲》。

    罗中立《父亲》,1980年

    而来自德国的

    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

    算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母亲代言人”

    珂勒惠支自画像

    作为一名版画家、雕塑家,

    以及德国20世纪

    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风格,

    结合了质朴的现实主义,

    与奔放的表现主义风格,

    充分展现了她对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关切,

    同时渗透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罗曼·罗兰曾评价她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

    珂勒惠支的作品主题,

    有生死悲喜,

    有战争与社会现状,

    而最令人难忘的是,

    作品中透露的深深的母爱,

    以及生命中那些闪烁着,

    爱与智慧的光芒的瞬间。

    而说到珂勒惠支,

    就不得不提鲁迅先生,

    因为把珂勒惠支版画,

    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

    就是鲁迅。

    1930年7月15日,鲁迅收到了友人寄来的五种珂勒惠支的画集。

    珂勒惠支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引起了鲁迅的重视,遂产生了搜集珂勒惠支原拓版画的念头。

    后来,鲁迅就友人写信去求购珂勒惠支的画作,并将这些画陆续发表在刊物上。

    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创刊号上,有一幅珂勒惠支木刻组画《战争》中的第一幅《牺牲》。

    作为珂勒惠支第一幅介绍到中国来的版画,有着深刻的含义。这是鲁迅为纪念"左联"五烈士柔石等特意选刊的。

    凯绥·珂勒惠支《牺牲》,1923年

    鲁迅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画后,在与木刻青年会晤或通信时,经常谈起珂勒惠支先进的艺术思想、严格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

    他一再地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支,后来还自费出版印刷了《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

    《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内页

    为了编选《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鲁迅自病前病后,耗费了一年多的光景。

    原定1936年5月出版,中途因鲁迅病势转剧,一度工作停顿。

    《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内页

    直到7月,健康转佳,在酷暑中,鲁迅和许广平(许广平,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一起在地席上,一页页地将印刷好的宣纸,排正次序,衬添夹层,然后送到印刷所,以中国民族传统的线装装订成册,才有了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在他用笔杆子进行韧性的文学战斗的同时,竖起了又一面大旗:版画。

    这场由鲁迅倡导发起的、志在重振中国版画艺术的运动,叫“新兴版画运动”。

    而珂勒惠支的作品,表达的正是受难的、悲剧的那个集体,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在女性的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这是鲁迅先生对珂勒惠支的评价。

    1867年7月8日,

    珂勒惠支生于德国哥尼斯堡

    (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父亲是一位建筑师,

    也是社会民主党的党员。

    外祖父是一位激进的牧师,

    曾被普鲁士官方教会驱逐。

    在家庭的影响下,

    珂勒惠支以自己的艺术,

    投身于工人运动。

    她14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

    1889年,珂勒惠支

    到慕尼黑深造绘画艺术,

    这奠定了她成为版画家的基础。

    1891年,珂勒惠支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婚后,他们一个为工人、贫民治病,一个作画,还养育着两个儿子。

    所以我们在珂勒惠支的作品中,能看到大量表现贫病交迫的工人生活版画,和赈济病人、扶救妇孺的宣传画,就是画家生活的写照和感受。

    “他们渴望生活的态度和不屈奋斗的精神打动了我。我要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自己艺术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悲惨的命运。”

    1904年至1908年,

    珂勒惠支完成了7幅,

    铜版组画《农民战争》,

    这套组画以其深刻的内容,

    和无与伦比的精湛的

    铜版画艺术技法,

    轰动了整个德国绘画界。

    艺术界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柏林国立美术馆也收藏了她的版画。

    1914年7月,一战爆发,

    随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

    珂勒惠支年轻的大儿子彼得,

    在未经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

    无谓地牺牲前线。

    而1942年她的大孙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

    珂勒惠支忍受了

    两次世界大战加给她的痛苦。

    就这样,珂勒惠支的精神受到莫大的震动。她的创作主题也从早年的“反抗”,渐渐变成了“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亡”。

    她们绝望、瘦弱甚至枯槁,

    力图用身体保护,

    还没有被弹片伤害到的孩子。

    观之无不感慨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母爱: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珂勒惠支的痛苦,似乎无人能与分担,她将它们从一件作品,延续到另一件作品。

    她作品中透露出的母爱,

    如同巨大的火焰,经久不息。

    似乎是含着泪叠出,

    母亲枯骨又似山般沉重。

    1933年,希特勒对进步主义文化界实行法西斯镇压。

    在首批受迫害的人中,就有珂勒惠支。她被解除一切职务,作品禁止展览和出版。自此,她以沉默为抗议,度过余生。

    但是全世界的进步人士都尊敬这位杰出的版画家。

    1945年4月22日,珂勒惠支逝世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摩里茨堡。

    即便过了半个多世纪,当她的作品来到中国展出时,白发苍苍的画界老前辈、刚踏入美术界的青年,以及美术爱好者……

    他们都在珂勒惠支展品前流连忘返,细细地品味珂勒惠支与中国的千丝万缕的缘分和其作品的本身。

    这位有着男子气概的妇人,

    用阴郁和纤浓的同情,

    把这些皆收在她的画中,

    用慈母温柔有力的手腕,

    表达了牺牲的人民沉默的声音。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迅称她以母爱之名,描绘出了如恶疾般的苦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cn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