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清河随笔|中考浮想

清河随笔|中考浮想

作者: 印记_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23-06-21 22:50 被阅读0次

    文|清河

    二〇二三年度中考刚刚落下帷幕,中考题目、陪考万花筒的热度尚未消退,随即而来的定是对分数的期待,志愿填报的抉择等等。待到一年一度的九月开学季,本年度的中考应该才算是尘埃落定。

    关心、关注、担心、焦虑,多种情愫交织,折磨着初三学子,家长,甚至蔓延到一个个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期许。"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人深邃的见地,放至今日不仅不过时,而是更甚了。"卷",成了全社会的一个热词。

    前几天偶然见到一个小视频:一考生考试出来,猛然记起没有填涂答题卡,陪考的妈妈瞬间崩溃,歇斯底里……换谁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却以如此的结果收场?!

    或许是人到中年,容易共情,容易回忆,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上初中的那些平凡而又"寡淡"的日子……

    那个年代,"工人老大哥"还是特别吃香的"铁饭碗",依然清楚记得一个姑父即将当上工人时候的那份憧憬和喜悦。那个年代,上不了中专、高中、大学也不觉得磕碜,毕竟远低于半数的录取比例就摆在那里。"不是我不够优秀,确实是名额不够",一番并不难的心理调适,也就豪情满怀地从事读书以外的行业了。同龄人中,日子过得比多读几年书的人更好的人大有人在。

    回到说初中生活,没有期望、没有欲望的学习其实还是轻松惬意的。家有两亩薄田,有几样手艺的父亲对我还是疼爱有加。无论我成绩优秀也好,糟糕也罢,他对我的爱总是一如既往,那么深沉,当然一般也不外露。他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如果我学得动,砸锅卖铁也供我上学,读到哪里算哪里。底线就是不复读。

    那个时候,中专或者中师(各个县的师范学校,主要对口培养初中、小学教师)特别火爆,其原因是四年或者三年以后,就可以分配工作,后半生基本衣食无忧。而普高次之,毕竟三年后能否上大学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当时高中毕业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三十)。

    为了在初中阶段就抢占就业先机,学习们都很"拼"。这个现象,用当时学过的一点微薄的关于"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学知识就可以轻易解释。在当时,复读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热爱学习,心向中专的学子充斥其间,给应届的学弟学妹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好在往届生分数要求和应届生不一样,在学习上并没有形成不良竞争。每个应届生也都渴望能够上中专,我也一样。

    当时,初中毕业升学,大多需要经过两次选拔:会考和中考。会考有学业考试和选拔的双重功能;而中考,是中专和重点高中对考生的再次筛选。

    虽然心有鸿鹄之志,无奈实力不允许。会考成绩出来后,不出意料,不足为奇地,我没有够到中专、中师的预选线,全是勉强上了县里重点高中的线,可以参加第二次考试。在两次考试间隔,父亲被班主任和校长"约谈",说我似乎还有潜力,具有上中专的可能,建议放弃第二次考试,插班下一届初三复读,这样可以依然算应届生。

    父亲的正儿八经的学历算"初小",对升学里面的弯弯绕根本搞不清白,于是他就问同样也搞不清白的我。于是我们两个稀里糊涂地委婉拒绝了他们好意。

    若干天后,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第一次开洋荤乘坐包车去县城参加了第二次考试。谢天谢地,我又是勉强贴着线被县中学录取了。印象中,所有参加第二次考试的同学都如愿被中专、中师或者高中录取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个年代划分数线很实在,少了考生和家长许多纠结。

    生命的历程是一场单向的旅程,没有如果和假如。在面临每一个十字路口,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条的时候,就一定会错过其他任何一条路的风景。无论在那一条道路,总能有其别样的风景。此可谓,心若向阳,必定一路芬芳。

    2023.6.22晚随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河随笔|中考浮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ep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