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四 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徐振东 | 无影灯后 」
人 物 介 绍
徐振东,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麻醉科副主任,ICU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医学院访问学者。上海市麻醉专业委员会妇产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协会疼痛诊疗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杂志通讯编委。在高危妇产科麻醉、分娩镇痛以及术后多模式镇痛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1项,卫健委课题2项,贝朗麻醉科学研究基金1项,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采访笔记
“许多年以后,我还能记起北方那个基层部队医院,那是我的起点,几乎没有什么病人,几个医生在打牌,钓鱼,我在院子里跑步,一圈一圈。我想,我可以看到二十年后的自己,也在那里钓鱼,然后把钓上的鱼,变成溜鱼片,水煮鱼。不行,我是医生,我得出去。”他说。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厚道、坦诚的医者。
他来自内蒙古包头,从小闻着父亲药箱里的消毒水味道长大。“他是个乡村医生,药箱里什么都有,红蓝黄白,有拔牙工具,有七寸长的银针,每天就背着药箱,骑着自行车出诊,不着家。很多时候半夜就挎起药箱一阵风似的跑出门,把我和妈撂在家里,我说,以后说什么都不干医生。”
命运使然,内心使然,他还是穿上了一身白衣。而且是一位麻醉医生。“我对手术室心生向往。当麻醉医生,可以天天都在手术室。”
转眼二十多年,从军队到地方,从边陲到魔都,从华山医院到一妇婴。他对麻醉的认知上升到意识形态,对生与死更有了通透的感悟。并且,他亲历了一妇婴分娩镇痛的推进进程。“2014年,在段涛院长鼓励下,麻醉科开始大规模开展分娩镇痛,一妇婴的产房,麻醉医生从2016年起24小时进驻。分娩镇痛率从最初30%达到现在80%。我们是全国首批分娩镇痛试点医院。”
刚进一妇婴,一个待产室七八个产妇“哭爹叫娘”的样子让他着实吃了一惊。“医学上将疼痛指数分为10级,一般分娩疼痛可达到8-9级,最高是10级疼痛。10级指数的痛感对人体意味着什么?我只知道,我最多能忍到7级。”他笑道。
2018年7月,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副担子:ICU。这意味着,一座山。“我们ICU的特殊性在于,病人是孕产妇。”这一年多,他带着团队打了许多场硬仗,巨大的压力生生让他学会了抽烟缓解。“这种生命管理,是持续的,有时候连续几天不敢离开医院。病人在生死线上,我们必须拉住她的手。”
尽管无数次把病人从死神镰刀下拖出来,尽管他可以忍着椎间盘突出的锥心疼痛,亲自为大出血的产妇做心肺复苏。现实还是很残酷,一旦回天乏术,他会深深陷入自责和沮丧。
“生门就是悲欢交加,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一分钟之前,听说孩子出生了,全家欣喜若狂,欢呼雀跃,恨不得全世界都知晓,一分钟后,产妇不行了,这种从天堂瞬间跌到地狱的感受,没有人可以承受,没有人愿意承认。有时候,我也无法面对家属。”
这二十年,他成了大家眼里的“东哥”,一个有强烈职业认同感的“麻醉医生”,厚道、坚韧、善良。他有他的底线,特别反感“麻师”这样的称谓。“麻醉医生就是麻醉医生,管着手术室病人的生命体征,让外科医生心无旁骛的完成他的工作,这里不仅是精通麻醉专业,需要丰富的内科知识,更需要极强的应急应变能力。所以,谁这么说了,一定请他纠正过来,称我们麻醉医生。”
1
解不开的从医缘
1976年,徐振东出生于内蒙古包头的农村。
“在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庄稼地的麦子、玉米和向日葵中奔跑,但是记忆最深刻的,是一种气味——父亲药箱里消毒水的气味。”徐振东说,父亲当年是乡村医生,整天骑着一辆自行车,穿门入户,后座上的红十字药箱特别显眼。“他为村民们拔牙、挂水、清创、针灸,啥都干,是真正的全科医生。药箱里什么都有,我还偷里头的山楂丸吃。”
徐振东说,小时候认为,有个当乡村医生的父亲,其实并不美好。因为总是在半夜被急促的拍门声惊醒,睁开朦胧睡眼看时,父亲已经披上衣服,挎起药箱奔出门,然后是守着病人,一夜不归。“我长大不做医生,不要像父亲一样,病比天大,家都不顾。”年少的徐振东这么对母亲说,母亲微笑着说,孩子,你以后会明白的。
还是冥冥中的安排。
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徐振东思前想后,却发现内心还是钟意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以为自己是无比抗拒的,内心却还是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兜兜转转又绕回原点。1995年,徐振东考进第二军医大学麻醉系。他说,进手术室是一件神奇的事。“那时挺幼稚的,想着只有麻醉医生,才能一直待在手术室。”
2000年,徐振东从二军大毕业,考研却以三分之差落榜。
读不了研究生,面临的是部队的毕业分配。军令如山,徐振东被分配到沈阳军区的一个很小的部队医院,驻地在内蒙古赤峰。
医院很小,麻醉医生加他只有3个。在那里的日子,徐振东称之为“清闲”——一天也就三四台手术,有些老医生甚至闲坐在医院的池塘边钓鱼。成日无所事事,在遥远的边疆枯守的徐振东,心里产生巨大落差,以至于不愿在同学群里说一句话。他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我渴望进步,而不是一眼看到三四十年后,还是整天坐在那里钓鱼。”
徐振东决定重新考研。极差的宿舍条件,满房间的沙尘,漏雨的屋顶……徐振东每天晚上看书要到一两点,一股坚韧的劲儿支撑着他。
2
走不完的专业路
终于,徐振东考研成功,又回到了二军大,在长征医院麻醉科学习。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徐振东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这里是他的全新起点。华山医院作为知名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和教学医院,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是这样的历练也使得徐振东脱胎换骨、受益匪浅,从知识、技能到对病人、学生、学科的态度,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这八年的时光,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
2013年,徐振东带着不舍,从华山医院转入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迄今已有六年。“这里和华山医院又是不一样的体验:在一妇婴这个专科医院,更加需要知识全面的麻醉医生,我们要负责手术麻醉、分娩镇痛和危重病处理。”
2014年,在时任段涛院长的重点要求下,麻醉科着手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分娩镇痛。制度建立以后,每天24小时都有麻醉医生守护在产房。从一名普通医生做到科室副主任,徐振东亲历科室分娩镇痛的发展进程。“镇痛率从最初的30%翻了两倍有余,到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82.9%。”
事实上,去年年底,国家卫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工作,增强医疗服务舒适化程度,提高孕产妇就医满意度。一妇婴正是国内第一批试点医院。
不过,徐振东当前的工作重心是重症管理,他兼任ICU主任。
一妇婴之前并没有专门的ICU,一些内外科的会诊和抢救,都是由麻醉科负责。从徐振东刚调来一妇婴开始,就因为家里住得近,经常被叫到医院参加抢救,加上能力出众,慢慢和整个团队建立了信任。
2014年8月,送来一名孕妇,刚进医院次日就破了羊水,她在与护士在病房讲话的时候,突然呼吸心跳骤停。那天,正是一个周六。
“我正准备送妻子和女儿去机场,她们要去内蒙老家看爷爷奶奶。接到电话后,我扔下娘俩,直奔医院。十几分钟就赶到了,赶到的时候,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当时已经做了紧急剖宫产手术,在场的医生正在做心肺复苏,满地都是血——高度怀疑是羊水栓塞。”
气管插管、血管穿刺、提升血压,病人转送到手术室的时候,凝血功能完全紊乱,无尿,血压都没有了。这样棘手的状况,对徐振东来说也是很罕见的,但是这个关口,麻醉科必须扛起抢救的重担,徐振东挺身而出。
这个病人抢救了六七个小时,全市六个医院来帮忙会诊,手术结束病人一直没有醒,上着呼吸机。当晚,徐振东和一位护士一起陪着产妇,守了整整一个晚上。这个夜晚,产妇出现少尿、电解紊乱、低氧,必须每隔半个小时测一次血气,不断调整内环境和呼吸机参数。“对我们来说,孕产妇死亡是绝对零容忍的,压力非常大。”徐振东坦言。三天以后,这名产妇终于醒来,克服了多器官损伤等并发症,七天后病情慢慢平稳。如今,她已回到了工作岗位。也就是这场硬仗,让徐振东收获了极大的勇气、信心与信赖。
2018年2月,因为多方面的需要,一妇婴开始筹建自己的ICU,直到7月建成,终于摆脱了从前只能在病房、产房抢救和监护的境地。在受命主持大局的徐振东看来,国家政策尤其重视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因而在一妇婴的ICU就像是不见硝烟的战场,承受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虽然实力没有综合性医院的ICU强,但是以孕产妇为重点的ICU是其突出特点,而产妇无论在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都可能发生危机状况。
一妇婴ICU成立一年多,徐振东接二连三打过不少硬仗。比如孕产妇发生昏迷抽搐、生了宝宝的产妇突发低血压、心衰,都是危在旦夕。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不敢回家,守在医院,随叫随到。
“紧急情况随时都有。2014年10月的一个晚上,自己因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动弹,请假在家休息,正躺着,突然接到求援电话,有病人低血压,硬撑着打车过去,十分钟进了产房,发现已经在做心肺复苏了。原来产妇是出血导致的心跳骤停。我上手做CPR,腰疼,按两下就按不动了,疼得满头大汗,但病人就在眼前,不知道还能不能救过来。”徐振东说,这时候全然不顾自己了,只有尽量保持冷静,和同事们继续CPR、除颤、用药,万幸,患者最后心跳恢复,并醒了过来,脱离危险。
但是,不幸的情况也会有。抢救失败,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残酷的。而作为医生的徐振东,病人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者死亡,他会非常难受,甚至整个一段时间都会在巨大的阴影中度过。“生命太脆弱了。现在多多少少有点相信命运了——医学的力量非常有限,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一步做得完善一点,尽力一点,自责和遗憾就能少一点,内心可以平静一些。”
徐振东认为,一个好的麻醉医生要具备手术室的控盘能力,要兼顾病人每一项指标,保障病人的生命体征,并在紧急状况做出有效的处理。“我们是默默付出的角色,但却是病人的守护神,哪怕病人并不知道。”
然而,在真正入行之后,徐振东发现,麻醉医生的被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同行和病人称呼他们“麻师”,都不能算作“医生”。这种称呼让徐振东反感和痛心。他认为,这是极大的误读和偏见,麻醉医生和其他科室的医生所受的教育都是一样的,甚至在应急抢救方面能力更强。
“大多数时候,麻醉医生站在无影灯后面,只有在发生险情的时候,才会冲到台前,与手术医生并肩作战。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手术台上病人的生命安全,没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徐振东说。
口述实录
唐晔
徐主任,作为分娩镇痛的麻醉医生,您对分娩的疼痛有没有直接的认识呢?
徐振东
坦率说,我是有切身体会的,2009年,我爱人生孩子,当时我们都想顺产,她在产房经历了10个小时的分娩疼痛,湿透了好几身衣服,我就陪在身边,手臂上被她掐的红印痕迹一道又一道,知道她痛苦,但确实不知道真的有多痛苦。直到来了一妇婴,体验了我们医院的分娩疼痛模拟仪,我最大忍受度停留在七级,而分娩疼痛是十级。所以,当一个母亲真不容易,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
唐晔
您认为,一位优秀的麻醉医生具备的素养是什么?
徐振东
麻醉医生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而且也要熟悉外科,更要有快速准确的应变能力。比如,突然碰到一个病人二氧化碳下降,接着血压下降、心跳测不到,内科医生可能先是一个一个系统排除,而麻醉医生要尽快判断是手术操作、麻醉还是病人本身导致的,紧接着针对性地尽快处理。麻醉绝对不是打一针就完事儿了,在手术台上,麻醉医生对病人是保驾护航的作用。一场手术做完,病人愉悦地苏醒过来,没有任何风险和并发症,这是我们追求的完美的麻醉。
唐晔
怎么看待您现在的压力?
徐振东
紧张的工作环境和快速的人员轮转,造成了无处不在的压力。我以前不抽烟,现在有时候会抽几根舒缓一下。有时候和原来部队的朋友喝喝酒,虽然不喜欢喝。我爱好不多,也很难纾解压力,经常失眠。我现在就学着劝自己,不要太过苛责自己,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好在现在流程都规范了,科室年轻医生成长了,我的压力就小了不少。
唐晔
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
徐振东
回内蒙古老家。我回去时间很少,有三四年没回过包头,赤峰再也没有回去过。我想回老家走一走,我很怀念童年的日子以及毕业分配到赤峰工作的生活。
唐晔
有没有自己的爱好?
徐振东
不多。少年时练过长拳,现在都荒废了。唯一爱好是看书,每天回家都会看书,这是和我导师石学银教授学的。内外科、重症医学都会看——都是专业书,我这个年纪把专业书当爱好、当乐趣来读,也是蛮少见的(笑)。其实,我是从骨子里,从内心深处热爱我从事的职业。
唐晔
您一路走来,靠着的力量是什么?
徐振东
部队锻炼了我,给予我坚强和坚韧。还有做医生获得的成就感。全力以赴,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之后,虽然一身是汗,但还是很快乐,之后一个星期都沉浸在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感之中,睡觉也会回顾抢救的历程。我也会收到患者的鲜花和锦旗,但是从来不求他们给我们什么。我奋斗的力量不仅来自病人,而更多还来自前辈的坚守,和对麻醉专业前景的憧憬。
采访/唐晔 编辑/豆豆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 |真实,真切,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