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整天《黑塞传》。
黑塞是个早熟的孩子,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像成人一样思考哲学问题了,选定了一生的方向:文学,立志要做一个诗人。
在他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他活得非常痛苦,他出生在基督教虔信派家庭,外祖父、父亲、母亲一生为宗教事业服务,可小黑塞质疑宗教,反抗对天性的压抑。因为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家庭的支持,他对神学院的课程与教育方式很反感,加上为人敏感,以致有数年时间里患上了头疼,多次想过自杀,也曾逃学,多次转学。在父母、老师、同学、兄弟眼中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病,险些被送进精神病院。可他只是孤独,只是反抗不理想的教育和束缚自己的家庭。他说当时的学校并不希望出现天才,因为天才通常是反叛传统的。有一个阶段黑塞的反叛使他和父母的关系很糟糕,爱他的父母操碎了心。
他在痛苦的时候父母都在为他加倍痛苦。这是叛逆者很少想到的。
还好,黑塞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在德国文学界崭露头角,他的命运,因成名作《彼得·卡门青》而改变,一举成名。
黑塞热爱自然,喜欢独居、隐居,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沉思冥想。
谁的青春没有痛苦?
我经常在静坐中回看自己童年的心路历程,以便更好地观察自己,摆脱过去生活的阴影对现在的影响,使自己活得更光明、更自在。
阅读传记,是我学习先贤并了解自我的过程。人有共性,别人的某些人生经历,哪怕百年前千年前的人,也有跟我们相似的地方。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喜欢读人物传记,反正我喜欢读。我每年的读书计划里都有传记,每年至少要读三四本人物传记。
阅读传记,能汲取智慧,获得觉悟和引导。
没事的时候你也读读人物传记吧。
那些青春的烦恼其实没什么,当年的黑塞要死要活的,很痛苦,正是这些痛苦使他内视、思考,反而成了伟大作家的灵魂修炼。用佛教的话说:烦恼即菩提。这道理,我们都会懂得,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07646/46b6e43108f3eed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