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和药

作者: 小三金 | 来源:发表于2023-06-10 17:11 被阅读0次

《蛙》快要看完了,看的时间久了,脑子就会发昏,特别在这种令人心生燥热的天气。这个时候,不免要找些短篇看看,就像吃了许久面条之后来上一口米饭一样。

短篇的魅力在于简短精悍,印象深刻,脑子也不会像看长篇时产生负荷。而长篇的魅力,在于……过瘾,确实过瘾。看完之后,震撼人心,余音绕梁,意味深长。用个不恰当的比喻,这两个就像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电影可能演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我们印象深刻,引发思索;但电视剧是多种事件的集合,情绪自然更加跌宕起伏,饱满动人。一个是一片树叶,一个是一棵大树。各有千秋。但相对来说,大树更容易让人震撼,因此更容易成为不朽的经典。不好意思,扯远了……喏,你看看我的题目,我不能再这样天马行空,胡说八道了……

言归正传。

这不,这几天晚上睡觉前总会看一两个短篇。昨晚看的是鲁迅的短篇。属于《呐喊》。说起《呐喊》我又不得不提一下开头的自序,先容我节外生枝一下。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或许就是最痛的那一部分,这一部分成为了《呐喊》。呐喊的目的是为了叫醒当时那些愚昧的大多数。在我看来,《呐喊》里面基本上都是用来反应当时的那种封建礼教和愚昧无知的人们。但,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但鲁迅还是拥有着一丝希望的,一遍叫不醒,便多呐喊几声。要不然狂人日记后面为什么要写: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算是一种疯狂的表达,用一种狂人的角度来看周围的人,用吃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对那种封建礼教的批判抨击。

《孔乙己》和《药》算是一种封建礼教具体的表象。

《孔乙己》我应该读了好几遍,断断续续的。印象当中,课本好像也出现过?我记不清了。孔乙己就是典型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人。至于思想方面大家都已了解。现在重新读,感觉这篇写得确实不错。

穿长衫的在屋内坐着品酒吃菜,穿短衣的在柜台前站着喝酒,但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这个形象立马脱颖而出。然后就开始描写,孔乙己空中时常“之乎者也”的念叨着。他读过书,但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放不下那种封建思想,去抄书,还偷笔墨纸砚。周围人笑话他,他之乎者也地反驳。他惹得小孩子哄笑,教“我”写字,“我”也不屑一顾,看不起他。他付钱喝酒,每次身上都有伤痕,粉板上记着账,即便这样,他每次都会清账,不会欠钱。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他身上拥有着美德。最后,他双手爬着过来,付了钱喝酒。这是唯一一次欠钱,过了许久,粉板依然记着他的账。或许他已经死了吧。可是仔细想想,死与不死都是一种悲哀,不是吗?

《药》对我而言,冲击更大,这篇也有那种癫狂的封建气息在里面。这篇主要描写的是,一对爱子心切的夫妇,一心想要救孩子,花钱去买人血馒头,最后孩子依然死去的故事。周围的人和这对夫妇都表现出来一种愚昧的封建思想,竟然不去投医,相信这种歪门邪道。里面还要一条故事线,用的血是当时勇于反抗的英雄的血。里面有几处印象特别深刻。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这段说的是,被处决的英雄,劝牢头,并说你真可怜!然后这是周围人的反应。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

“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孩子依然咳嗽,然后这群人依然在说,包好!包好!封建迷信的思想牢不可破,这样一想,当时新思想的传播难度真是太大了。这也难免鲁迅会说,我以我所感到者寂寞。当你说的话不符合大众,即便是对的,结局也很悲哀。

最后孩子的母亲去上坟,有段描写印象也挺深刻。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里面的讽刺意味也很明显,把穷人的冢比做阔人祝寿的馒头,“吃人”的意味也在里面。

最后上坟的时候,那位冤死的英雄的母亲也来到了这里。坟上面有一圈红白的花,格外显眼。然后这位母亲就说了,

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很悲伤,但也可以看出包含了迷信的思想。乌鸦没有反应,直直地看着它们。最后两位母亲回去的时候,那只乌鸦鸣叫了一声,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似的飞去了。这声鸣叫把这母亲吓了一跳,不知道有没有叫醒的意味在里面。但我们不能过度解读,很多作者写作的时候可能就是突发奇想。当然,这点也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药》里面到底是什么药。

相关文章

  • 鲁迅的孔乙己和药

    不知过了那么久,社会 变了吗?孔乙己是多了还是少了?血馒头是多了还是少了? 孔乙己 ------ 是一个被封建社会...

  • 关于药和孔乙己的思考

    鲁迅的文章有适合过去那个时代的,也有适用于全时代的 关于药和孔乙己的思考 小时候读《孔乙己》想到的更多的是背诵阅读...

  •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读书时长:30分钟 读书内容:《呐喊》——《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孔乙己》:说...

  • 鲁迅《药》

    鲁迅很会营造一种群体的社会氛围,或以点带面,或运用反复手法。《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都是如此。 以点带面—...

  • 鲁迅在《呐喊》中所运用的共同元素

    《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和《阿Q正传》...

  • 《呐喊》读后感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有小说十四篇。我最喜欢《孔乙己》、《药》、《啊Q正传》、《兔和猫》、《鸭的...

  • 《鲁迅选集》卷一(1)

    2017年10月10号,清晨看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

  • 读书笔记:《药》

    《药》被收录在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中,是《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的篇章。读书做笔记,也是一种对于内容的思考,...

  • 孔乙己的气节

    蜗居家里没事干,再读鲁迅先生《孔乙己》,忽然有新发现,感觉孔乙己的“酒文化”观念值得借鉴和发扬。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

  • 孔乙己和毛泽东

    昨天去了曲江书城,书城很大,装修的很有格调,具有读书人喜欢的那种氛围,摆放合适的书架,随处都有的座位,灯光设计的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乙己和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it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