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今成才周期之遐想暨浅谈46学制改革设想

古今成才周期之遐想暨浅谈46学制改革设想

作者: 二羽_ba63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01:13 被阅读13次

    寒假在家一气读完《康熙王朝》,诸多精彩之处自有同感,不必多说。倒是一路评点中熙朝的人才选用耐人寻味,联想到所学专业和目前的成才现象,不由得我不拾笔将思化文。这次应《求索》征稿,索性将所记梗概简录于下,粗枝大叶不求华美,只取其精义,且为抛砖引玉,日后补齐,权供一笑。

    甘罗十二为宰相实为特例,然而古代十六七岁明义礼口吟絮者确实不少,如果机遇好的话,二十多岁出将入相、开府建牙也不稀罕,或者不入仕而以才情誉满四海者也大有人在。反观现在,十几年苦读下来,虽不必须货与帝王家,但真正关心国是的有多少?国家所谓通才的有多少?自主处世立命的有多少?精辟明理独到的有多少?世风中现实主义、实用主义浸染学林。大学以后为国所用者,又有几人不需熬官龄,以致民间感喟克林顿之“年轻”。一般来说,做到市长一级已是知天命之年了。先列下这些现象,略加思考,成才之途中艰难可见一斑。

    再来看看青少年的教育情况。科课冗叠,难用难改;大学生中不知史不通文的比比皆是。依人口膨胀率(此处缺数据)估算,大学教育程度大致相当于古代同进士级别,然而后者的社会地位及作用是前者没法比的。为什么?肯定不是人变得不够聪明的缘故,我认为是学不足用。一方面是知识爆炸,更新迅捷,远非古代自幼苦读四书五经、习八股晓玉律那么单纯所能比,但日益专科化否定了将知识过多作为理由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是历史教育体制的大环境造成,即由于开物化、易世风,教育期延长,久而久之上大学之前的少年都成了“不足与论大事”者,众人都陷于此理,反而觉察不到有什么不正常。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种体会:小学聪颖,初中顽劣,高中学会思考,大学方能写点东西,还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而与我辈少年时相比,如今的中小学生受越来越多的“文明产物”的诱惑愈发小儿相了。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现象之一。

    那么,在今天教育条件、人脑开发程度、人均寿命都胜过古代的前提下,人力资本的使用期并未延长仅使投资收益率降低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古今制度相比,其次从社会学、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生理学乃至人类进化史横向分析。(前面已说过本是想做大的文章,现在一时收集不到资料,加之学力有限,本着宁缺勿懒的原则,此处仅写下分析思路,而这一段是全文极重要的部分,只有通过科学分析而非空口白话才能较好说明我的观点,为下文建立理论条件)我们知道人的成熟度是深含社会性的,在古代环境中,成人可胜比较早(可惜遍查图书馆相关资料,都在大谈制度,关注古代教育年限、学制和学龄的几乎没有,可能是空白;所以只能从稗官野史推算一些名士的学龄),但这恰恰说明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应该能更好地开发和培养这种社会成熟度,而不是将作用体现在催人性早熟上。还有制度方面,如今的社会制度肯定更加规范,不太可能允许少年青云的出现,这点应予以理解。结合这两点就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教育体制,既能更大程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又是青少年身心所能承受的。

    有问题就有改革。当体制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之时,教育领域也在做着积极的回应。党和国家倡导领导干部年轻化、素质教育等等,几年来从小学到大学的改革都进行一点。诺大工程不可一日而就,但在教育领域我认为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客观实际统筹组织、人事、宣传、教育部门,舍小利顾大局,不仅从国家政策角度看,也要用专业的眼光视其为对我国人力资源存量和流量状况的改革。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觉得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不遑多让于九品中正制。此外,我想强调国家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这不是多耗时间而是从教学条件、师资上改善,以前为先富起来的修了太多服务设施,如贵族学校、高级别墅,脱离国情,住在城市中的人很难想象云贵边区教育现状之恶劣。我相信,如同房地产业转向中低收入者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新重视,中央政府也会对地方教育增加支出的。

    微观上,我认为应当改革学制,加强基础教育,扩大成才面,缩短成才期。从教育心理学和生理学来看,这种改变是当代青少年所能适应的,我们要相信自己并不是真的“退化”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制改革将原先的中小学642制改为633制,大学毕业年龄也相应地由26岁提前至23岁,而我国现行学制又是以上述方案为基础的(见《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李桂林)。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简要地说,我建议将初中课程经调整后分别并入小学与高中;调整课程设置,取消中小学重复教育内容;转换高中职能,育人与取士分行;入学年龄提前一年,等等。总之是改633制为46制。

    其一,小学与原初中一部分合并,学制4年(6-10岁),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学龄前教育风行,甚至给儿童带来很大压力,须予以规范化保护;小学后期课程与初一有重复,而中长期基础教育又过长。此阶段教育目的是教授识文断字的基础能力和知识,培养兴趣方向,开发学习潜力,同时也有减少小学毕业即失学状况的作用,主导课程为基本汉字与普通话、基础数学、中华文明史与德育(国学)、科学常识等,有条件的可适当加大英语与计算机授课力度,但以学生能承受为原则。

    其二,中学教育将为重中之重,同样是六年,但新中学应更注重教育的连贯性、普及性和专科性,目的为其本人掌握安身知识技能,为国家造就“普遍民众”,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学教育又分普中与职中,前者重广泛识习、生化数理、史地经哲,从而在普遍学习的基础上确立专长,以供大学简拔(个人注:于中学确立个人兴趣方向和初步的人生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大学预科的作用);后者应大力发展实用性专业教育,可延长期限,与专科大学连接。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学6年不等于5年学习加1年复习备考,教改所深恶的就是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功利弊端。中学6年应是从一而终地进行文化、技能的综合教育,除了现有课程,计算机、英语的教育正适合在此阶段展开,中学后期也未尝不可学习法律、经济学、哲学等现在只在大学开设的课程。至中学结束会试全宇,简拔人才,的人也是社会可用之人,随着高校建设的发展,经过六年寒窗而无缘大学的学生会越来越少。这就是说将普及教育与高校选人双轨并行,有机结合。最后想说的是,采用46制将会使大学毕业年龄再一次提前3年,这也是对前文所说成才期过长的回应吧,虽未经证明,但本学院97级王同学与99级李同学同为20岁毕业,从侧面说明了学龄提前的可行之处,而这三年对于渴望社会工作经验的青年们是何其珍贵!

    如果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升华,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会有助于青少年早日从浮躁异务中解放出来。教育既稳,国家的根本也就稳固了。

    (个人注:五年后再读本文,虽说当初对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文首提出的古今成才周期之疑问是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的,为什么现在的少年在“异化”中愈发小儿相?到底什么是文明进步?究竟怎样才是科学的培养方式?我们的潜能是否可以通过人为激发而提前显现出它的巨大效应?等等,至今未看到教育学界、社会学界对这一课题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

    对于本文内容,我想再补充几句:1、必须启动相应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与中小学46制接轨2、46制或其它取代方式将可能极大降低各方面成本投入,如考试成本、升学心理成本,有效缓解某些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消除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如师资分配不公、择校、哄抢优等生3、将6年制中学当作大学来教育,提高师生关系、知识灌输体系的稳定性、连贯性4、以寄宿制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等等,不一而论。2007年5月5日东二巷)

    2002年4月4日凌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今成才周期之遐想暨浅谈46学制改革设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j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