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好,即拥有个人幸福力。
你也很好,即拥有人际幸福力。
我们大家都很好,即拥有群体幸福力。”
读到这三句话的时候,我稍微呆了呆,随即一个激灵,仿佛有一把刀霍然劈来,正中脑壳,整个身心都禁不住震颤。
“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简简单单的一句认同,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发自肺腑说出来的呢?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叩问心扉,是否还能坦然承认自己很好?当面对别人的时候,是否真正自心底赞同对方真的很好?
然而事实往往是,与人同行,同行者被人夸赞,自己则会不由自主感觉被贬低从而对同行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这个时候,心底涌起的想法是,说他好就是贬低我,而此时也绝不会承认同行者也很好,进而觉得我们大家都很好。
朋友梵时常跟我抱怨,说邻居自恃清高,总是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自家的孩子教育方法多么的得当。
我问梵她邻居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梵给我举了个例子,她们在一起聊天,梵不经意间说起孩子总是磨蹭,怎么催怎么说都不管用,真是气死人了。邻居反倒说下次换个方法,不催不说看看孩子什么反应,然后邻居开始说自己是怎么帮助孩子克服磨蹭的。
梵受不了了,觉得邻居在贬低她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多么多么的乖巧听话,于是梵很生气,总觉得邻居特别差劲。
然而在我听来,整个过程平铺直叙毫无夸张,邻居说的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并无任何贬低别人的意思,而她说的那些方法,也是极其可行的。
可是梵在意的到底是什么呢?梵觉得邻居自夸的同时在贬低她贬低她的孩子,那一刻在她的心里,邻居好就说明她不好,她若认同了邻居的好,便是认同了她自己的不好。
这样的认知如同几岁的孩童一般,如果看到朋友被人夸奖了,而自己没得到夸奖,心里就会很不舒服,觉得被人不认同被人贬低了。
我们时常同孩子解释,妈妈夸奖别人,并不是说你就不好了,你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好,你很好,他也很好。
然而轮到我们自己的时候,就有点困难,我们似乎更难以坦然的承认你好我也好,似乎一定要分出个到底是谁好才行。
海文颖在《接纳力》一书中说道,“有多大的接纳力就有多大的幸福力,接纳力和幸福力结伴而行。”
既如此,很多事接纳起来似乎特别的困难,那么难道我们苦苦追寻的幸福力就要毁在接纳力上了吗?若我们自己都不能接纳的事又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去接纳,从而拥有强大的幸福力呢?
海文颖说,接纳力可以修炼,在多年的育儿研究中,她特别关注接纳力和幸福力的施行,并逐步创办了浩途家庭俱乐部,帮助过许许多多的父母。
在《接纳力》一书中,她归纳出五个接纳力修炼术,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
一、倾听
1、忍住不说: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允许孩子活出自己的节奏。
在这里她给出一个建议:静语七日,不管孩子老公其他家人说什么,尽可能的微笑点头,鼓励对方。
我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真的收获了很多以前忽略的东西,准备一直坚持下去。
2、倾听:觉察内心的真正需求,并做笔录
3、甄别脑子里的各种声音
4、在关系中倾听并反躬自问:这一点特别重要,真正去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二、共情
这里与别的育儿书不同的是,共情并不是要父母完全体会孩子的心情体会他们的感受,而是照顾自己的情绪,如何与自己共情。
这一点是我在本书中最大的收获。
1、说出孩子的感受:用描述性语言,说出孩子的感受
2、练习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在此兼顾的是父母的感受,怎么表达才能不让孩子觉得是在遭到批评,而又能让孩子准确的明白父母真正的感受。
比如:我看到……我感到我……
3、练习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场景,说出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
这是给我最大震撼的一点,当我试着这么去做的时候,我发现,多年来积存在心底那些莫名的情绪都在慢慢消散,似乎有一道亮光射进心底。
4、留意记忆碎片,捕捉记录下来。
5、平时总会有人评价你,记录,并叩问自己。
三、划界限
1、搞明白自己的领地: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成?如果答案是自己的,则属于自己的领地,如果答案是属于孩子的,则属于孩子的领地。
2、属于自己的领地,仔细考虑并制定计划。
3、属于孩子领地的,要忍心不插手。
4、在孩子承担时,要给孩子倾听和共情,支持孩子将他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
(1)学会为孩子做主,保护孩子的领地边界
(2)协助孩子认识并确定自己的领地边界
(3)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
(4)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他领地的空间
(5)带孩子认识他最大的领地边界
四、立规则
1、找到心中所要依傍的准绳。
准确的说,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这个目标会影响你对孩子的准则,只有了解到这个准则,才能找到育儿中的底线,才能为以后的言行一致打好基础。
2、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1)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
(2)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养育人做什么
(3)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3、言行一致,孩子才愿意沉浮及规则
留意自己的话语对孩子的影响,留意自己的话语与真实的现实之间的差异,觉察自己的局限性。
觉察自己的言行与心中准绳是否一致。
4、在立规则这种疗愈自己
在规则中拆台,什么是拆台?
(1)请记住规则是中立的。
(2)留意执行规则的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感受
(3)不带任何谴责和批判的与各种情绪、感受相处、顺藤摸瓜,找到“台”
(4)遵循自己心中的准绳,无论如何坚持采用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拆台。
五、我信息
1、在关系中找到自己心中那份脆弱的感受,并向对方表达出来
2、不评论别人,只表达真实自我:首先区分哪个是我在说话,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是“我应该要”
3、清晰报答,温柔捍卫自己的领地
4、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看到自己我再放下自我,便能真正看到孩子,支持孩子行使他的自由意志。
父母顺应孩子,不执着于自己头脑中的计划和安排,能心甘情愿的享受对孩子的陪伴与等待,这就是对孩子的真爱。
看似很简单的五条修炼术,实则需要十分用心,不但要对孩子用心,还要对自己用心。
近几日朋友圈传疯的《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月薪三万的妈妈撑不起的是到底是什么呢?国外夏令营以及各种辅导班,是孩子真心想要参加的吗?是非必要参加不可的吗?很显然,并不一定是。
事实上是这位妈妈在通过与别人的比较后,才决定给孩子报各种班,因为担心孩子会落后于人,然而去国外一趟,英语水平真的能提高很多吗?退一万步说,国外夏令营确实能让孩子们英语水平提高了,那也不代表就一定比自家孩子要好呀?
这个时候,这位妈妈的幸福力是极低的,她只有在与别人不断的比较中才能平和,她不会想到别的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及各种辅导班了,这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去参加,他或许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收获别的东西,其实也很好。
然而此时她不能接纳自己孩子表面的落后于人,只有跟上去,她才能心里舒坦些。
当下,如果她能倾听下孩子的心声,倾听下自己的心声,到底出于何种目的才去选择这样的暑假模式,或许她不会发出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感叹。
倾听后,她会很明白孩子想要什么,自己又想要什么,在这份亲子关系里,她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多少自己未能达成的目标,又映射了多少自己童年未能实现的愿望?
然而这些属于妈妈领地的事情,却被误导在孩子身上,从而转移到孩子的身上,这才是最大的焦虑。
细细分析下来,月薪三万,撑不起的其实是父母脆弱的幸福力,他们不敢坦然接受‘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其实不需要攀比不需要从外界寻求力量,发自内心的认同自己认同别人认同大家的好,他们一样很幸福,孩子也并不会觉得比别人差,更不会因此而自卑及至落后于人。
与其拼命挣钱与人攀比,不如潜下心来修炼接纳力,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身边的人,接纳‘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