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依旧与天齐 《雪竹·[明]朱元

依旧与天齐 《雪竹·[明]朱元

作者: 李建力_27d6书法与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8-01 19:11 被阅读0次

《雪竹》[明]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朱元璋

    (1328—1398),即明太祖。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68年建都南京,定国号为明,同年推翻元代统治,攻克大都(今北京),以后逐步统一全国。

分析

这首咏竹诗,描写的特定对象是雪竹,因此处处扣住“雪”着笔落墨。诗人的雪竹的视觉形象,赞扬了不畏挫折,奋发进取的精神。诗的一、二句形容积雪之重,可让人们想象到飞雪之猛,因此竹枝不胜雪压,呈低垂之态。“低下欲沾泥”,这说明竹枝被雪压得已到了最惨重的程度。诗人的眼中,没有“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的美感,而只有遭受灾难的竹情。虽然竹枝被压,但未被折断,表现了生命力的顽强。三、四句诗一转“雪压竹枝”的景状而为雪消竹挺的画面,与前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待到太阳升起之日,正是大雪融化之时,青竹重又直耸云天。青竹在危及断裂的“欲沾泥”的当儿,未有折破之声,主要是它骨劲质坚,所以才能等到复“与天齐”的一天。这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另外,雪遇红日即成流水,青竹毕竟会还其本来的姿态。这是属于客观方面的条件。无论是竹枝“欲沾泥”的重度,还是它“与天齐”的拔直,都是夸张的说法,意在强调雪压愈甚,抗雪愈烈,两个极限,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学道理。

    很明显,诗人是将“雪压竹枝”而喻恶势力的猖狂。盼着“一朝红日起”给予人们的是一种抗之必胜的信念。在主观上坚强不屈,在客观上又提供了坚定信念的依据,那任何困难和挫折只不过是短暂的现象,因此“低下欲沾泥”难以久长,“依旧与天齐”终会到来。


相关文章

  • 2021-02-21

    雪 竹 【明】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 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 雪竹

    雪竹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 朱元璋的《雪竹》诗,满满的帝王气

    秦巴汉 《雪竹》雪压竹枝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明:朱元璋有一年冬天,朱元璋所在的反之义军打了...

  • 想不到朱元璋的文才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有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这是朱元璋的诗《雪竹》。 想不到出生寒微的朱元璋,居然写出了如...

  • 古诗赏析

    《雪竹》 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今天从一个视频上看到这首绝句,印象很深,却不...

  • 2022-05-22咏雪竹-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出自明代朱元璋《咏竹》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译文/注释 尽...

  • 古诗词赏析—《咏竹》

    咏竹 朱元璋〔明代〕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译文:尽管大雪的沉重将竹子压弯了腰,枝头...

  • “八”是个好数字,可惜依旧抵不过汉字的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白露暧空,素月流天。——谢庄...

  • 我还有希望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 竹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依旧与天齐 《雪竹·[明]朱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ku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