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32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1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6 分钟
01
可得性启发
1. 启发与启发式问题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偷点懒”,当遇到一个复杂而且短时间内无法准确解答出来的问题时,大脑就容易找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解答。
大脑也信奉着“完成比完美”重要的原则:解答一个简单问题,比一直苦苦思索一个难的问题要好得多。
这种寻找各种难题的答案的简单替代方案的过程,就叫做“启发”。这个被用作“替代方案”<typo id="typo-246"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更简单一点的问题,就叫做“启发式问题”。
2. 可得性启发
可得性启发是启发的一种。当我们在思考或者做决策的时候,越容易“跳出来”的想法,越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可得”,顾名思义,就是可得到,能想到)
这种思考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能量,换句话说,帮助我们“合理地偷懒”。
试想一下,当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一个想法一秒钟就能出来,那你还会花100倍的时间去思考或者验证这个想法吗?在考试的时候或许你会这样,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觉得你大概率不会。
因为“思考”真的很消耗你的能量。我们就像一个高耗能的机器,思考能加速这种能量消耗,如果机器一直在“超负荷工作”,大脑就会崩溃。反映到我们的表现就是放弃思考、崩溃,甚至报复性放松。
那么“可得性启发”有隐患吗?当然有。
把快速冒出的想法作为答案,可以很快地“完成”,但是不一定正确。关于这部分的实验和例子,下面的内容马上就会给你展示。
02
可得性启发的常见例子
在开始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希望你能谨记这句话:当我们在思考或者做决策的时候,越容易“跳出来”的想法,越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
1. 飞机和汽车,哪个更危险?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坐飞机,和开车,哪个更危险?
前段时间,有个同事和我说,飞机太不安全了,以后不坐飞机了。我说为啥,他说,最近网上关于飞机失事的报道太多了,坐飞机明显没有坐车安全啊。
你所看到的事件,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当有关飞机的事件不断被报道时,在我们的潜意识认知里,一想到危险,“坐飞机”这件事就很容易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因此,我们就会认为飞机更危险。
从国际民航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飞机不仅不那么危险,反而还比较安全。
媒体常常会刻意夸大或渲染某件事,以此抓住我们的眼球。当我们被这种“刷屏式内容”洗脑后,下一次提取相关信息时,我们也就更容易受它影响。
2. 谁干的活更多?
心理学家曾经邀请一对夫妇参与了一个关于干家务活的实验。他们设法让每个人都干50%的活动量(被试者不知道比例,只知道完成要求的任务量)。
清洁完之后,他们让每个人评估自己干活贡献率是多少,结果发现,他们自我估计的贡献率合计超过了100%。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回想起自己做过的事情总是比回想对方做过的事情容易,所以夫妻二人都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比对方的要多。因此加在一起就超过了100%。
团队工作中也是,人们之所以容易高估自己的贡献值,是因为可得性启发造成的认知偏差在作祟。
当一个项目完成之后,人们总是更容易清晰回忆起自己干的活,对别人的贡献印象并没有那么深。因此在评估贡献值的时候,本着“越容易提取越容易影响”的原则,人们对于自己的贡献值的评估就会普遍高于实际值。
3. 提取的难易程度与事件的数量比,谁更重要?
如果让你在两分钟内想出你的优点与缺点,你能想出多少?当你绞尽脑汁想不出来之后,你感觉如何?
如果让你快速想出三个优点,和绞尽脑汁花了一个下午想出了二十条优点相比,哪一种情况能让你更舒服一点呢?想完之后感觉如何?
如果你有家族遗传病史,你需要回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健康的行为。想的行为数量多少会影响你的安全感吗?为什么?
关于以上几类问题的讨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相关的两个实验。
实验人员让第一组被试者写下 6 个认为自己果断自信的例子,写完之后,评价自己果断的程度。第二组被试者写 12 个相关的例子,写完之后评估自己。
提取信息的轻松感与事件数量哪个更重要呢?实验结果证明是前者。
我们的快速回忆的“内存”容量有限,随着提取事件数量的增加,我们会越来越难想出来。让你想一点两点,你很容易就想出来。让你想十点二十点,估计你得崩溃!
那些被要求写下 12 个证明自己果断的例子的人也是如此,短时间内很难想到这么多,于是到后面他们就变得痛苦。而这种痛苦又会和题目中的“果断”相关联,于是这些人大部分都认为自己不够果断。
同样的道理,列举 12 件自己不果断的事情的人与 6 件相比,前者认为自己更加果断。
第一个实验,说明提取信息的轻松程度比数量更重要。
实验人员邀请两组人员参与某个心脏健康风险的研究。其中一半有心脏病家族史,另一半没有。这些被试者被要求写下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健康的行为。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那些没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而言,他们的行为仍然符合可得性偏见——觉得想起多件危险行为很难的人会觉得他们相对安全,回想安全事件很难的人则觉得自己处在危险中。
唯一不同的是那些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他们回想到的安全行为越多,越觉得自己安全;反之,则觉得自己很危险。
第二个实验,说明当事情与我们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时,数量更重要。

(本部分内容的读书笔记)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思考,快与慢》 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