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Tal.Ben.Shahar在积极心理学课的开头提到,他在学校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从最初只有六人参加到第三次开课已有八百多人来上课,媒体对此现象很感兴趣,纷纷邀约采访。
每次采访结束后,主持人或者制片人在送他出来的时候,总会对他说一句类似的话:“Tal,不过你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有何不同?” 回答多是:“我们以为你很外向、太害羞了。” 甚至还有说,应该更高一些。
教授说,整件事从头到尾,人们想象中的导师形象应该是非常外向、充满领袖气质、乐观开朗、还很高。
人们找错了地方。他们不该关注信心的传达者,而是信息本身。
在经历了那么多次来自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即使是积极心理学教授,也被打击到了。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看法多是基于经验和猜想,可能只要几秒钟就能形成,却会对接收者产生很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负面的。
圣经上说:“口出良言。” 这句教导善良而温柔。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口出良言,也要学着不设限、不贴标签。
无意间瞥见一句话:“我为什么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带来了焦虑和烦恼。看到那句话的瞬间,心生疼惜。曾经我也活在别人的看法中,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我也时常在思考,在明知道在意别人看法对自己来说并无益处,但为什么仍然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
首先,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意别人的看法, 是自我觉醒的表现,应该恭喜自己。
其次,之所以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许是从小到大形成的与周围相处的惯性模式。习惯通过回应他人投射的期待,来避免想象中的冲突或不快的发生。但是它们只存在于想象中,是大脑给出的惯性反应,
第三, 大部分人对自己都不够了,又怎会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别人呢?他人的看法更多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和瞬间的猜想,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爱自己。
想象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个遥控器,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剧本。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是导演,剧本中的人都按照自己设定的角色来过场,但是,我们手握人生遥控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切换人生的频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