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君算得上天之骄子,又吃苦耐劳,算得上一个干事的人,入职没几年就成了技术骨干,深得员工和领导的赏识。
只是某君性格比较直,有一说一,从不拐弯,但对于技术来说要的就是这种方式,只有真本事才能服众,所以领导对某君的性格不以为然,认为这恰恰是他的优点。当然他自己也所谓畏惧,某君就是那个能力比脾气大的人。
后来某君步入管理岗位,主管专业,所以技术能力还是第一位,但一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某君虽然是主攻,但辅助必不可少,所以必要的沟通协调必不可少。
遇到事情某君常常站在主导位置,只注重本专业问题的解决,要求其他专业必须无条件达到自己的要求,殊不知隔行如隔山,其他领域自己并不擅长,当然也就不能按照对自己熟悉的专业的要求同等对待其他专业。
虽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其他专业也能理解,但心里总会有些不舒服。不过领导依旧很赞赏,毕竟解决问题才是大事。这无疑给了某君信心,就连他手底下技术员也是一样的作风。
只是久而久之,各专业之间有了嫌隙,虽然有大领导的从中协调,表面上仍然一团和气,但人心不可估量,在职责和制度的范围内我可以无条件的支持你,但人情的范围内并没有交集。
几年以后某君依旧保持初心,干劲十足,只是手底下的人也在成长,如果他动不了底下的人自然没有机会,恰好专业科室缺人,某君参加竞聘后顺利上任,成了最年轻的正职干部,可谓前途无量。
虽然是正职干部,但某君手底下也就四个人,依旧是以专业为主,这是某君的强项,工作依旧出彩。但某君与手底下的人关系并不好,自己太优秀当然要求别人必须得同样优秀,达不到要求时某君总是亲自上阵,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把工作干到最好,手底下的人都能理解,但心里依旧不舒服。
两年后某君回到了原单位当了一把手,虽然级别没变,但管理的职责大了很多,已经不单纯是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人的问题,算得上一方诸侯。
某君依旧直来直去,但人毕竟不是机器,总归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事情特别是小事情,某君执行制度不打折扣,虽然合情合理合规,但会让人不舒服,虽然集体各项工作都很好,凡人心并不齐。
尤其是某君的搭档,比他年长很多,算得上老资历,老油条。起初也会给他一些建议,但某君总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处理问题,也就是典型的理科生思维,后来搭档也不言语,任其发挥。
后来高层发现了这一问题,班子不团结总归会影响稳定,只能将老资历调离,其实说不合有点过,只能说某君比较强势而已。
最后某君的搭档变成新人,年龄比他小几岁,是搞技术时和他配合过得人。这让某君有了一点危机感,后面的人都上来了,可他还在原地踏步。
转眼某君到了不惑之年,同职级的人里算得上老资历,如果有更进一步的机会,某君升迁的可能性最大,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第一次机会来临,某君参加竞聘,失败,不过是一个比他资历更老的人,所以某君心态还算平和,算是正常的结果吧。
第二次机会来临,专业对口,当所有人认为都是他的时候却再次折戟,这次对某君的打击很大,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最适合的自己却不能被认可,某君花了很久才走出来。
连续两次的碰壁后证明没落已经没了机会,十有八九职业生涯已经定型,某君或多或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依旧初心不改,对工作疯狂输出,一丝不苟。
某君依旧是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依旧是领导最放心的那个人,但就是得不到更大的舞台,究其根本还是性格问题,搞技术一把好手,但并不适合管理。
后来有了第三次机会,某君依旧参加了竞聘,但结果已经注定,可能他想表达的只是自己的一种态度吧。
管理的根本还是人,专业能力强可以成为一杆枪,可以为领导冲锋陷阵,却无法在人群中筑起口碑,这就是所谓小人物的量吧!
后来某君虽然经常叨叨想过的舒服一点,但依旧兢兢业业,还是那个最负责最放心的人,这大概就是性格使然,这个年纪已经很难改变。
其实还是挺同情某君的遭遇,与其说同情,不如说惋惜吧,态度能力都有,可能就差那么点运气,但那点运气却包涵了职场很多看不见的规则,终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