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宿州,第一自在是吃。
宿州的小吃很多,多为皖北特色。比如,豆腐脑。
用豆腐做的汤类,豆腐脑算是最招大众喜欢的。在上海,见过一种叫做豆腐花的,也是用嫩豆腐做的,喝过好几次,每次喝都努力让自己接受它的口味,但最终,还是不喜欢。
一个人喜欢吃什么,胃说了算。而一个人的胃,是和故乡的水土连在一起的。说起宿州的豆腐脑,满城里不知有多少家,材料大同小异,口味也大同小异,但大同容易,小异却是特色。
豆腐脑的配汤,有豆腐皮,海带,面筋,黑木耳,花生碎,勾浓浓的芡。
豆腐脑,有的做的细皮嫩肉,有的,则老脸硬皮。
黄昏下班,一同事推荐,国际学校对门一家豆腐脑好吃,说,一碗豆脑,一个烧饼,美滋滋的。我照着她指点的方向,来到这家小吃店,要了豆脑和烧饼,最后也勉为其难吃干喝净。豆腐脑,已经不能称其为脑,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硬块儿,汤的味道也偏咸。烧饼个头很大,质地很硬,也很有韧性,嚼起来颇费气力,猛拉硬扯,哪里还有半点儿吃相。
不由得就怀念老校区附近的豆腐脑了。
老校区南门往东,步行不过五分钟,就是大泽路。路南头靠西的交叉路口,一对中年夫妻露天摆着一辆四轮的架子车,车上两个铝合金的大圆桶,一个盛豆腐脑,一个盛汤。在泛着淡青色的水层下,粉白的豆腐脑仿佛不胜一晃,轻轻歪一下桶沿,整块的豆腐脑就晃动起来。
配汤用料简单,面筋加海带丝。
女人左手拿碗,右手掂着一把平底小钢铲,从桶里舀出一勺豆脑,再舀小半勺放在碗底,就是一份儿,再从另一个桶里舀一大勺汤浇在豆脑上。铝桶旁有几个白色瓷碗,有熟黄豆,榨菜,麻油,香醋。如果你一声不响,女人会一样一样地往你的碗里加上这些配料,除非你事先声明说,不要黄豆。
豆腐脑是真的叫脑。配汤浓度适宜,汤味略淡,加上榨菜,就刚刚好。路边置一矮桌,桌旁小矮凳五六只。通常,黄昏时来,小凳一个也不剩,有人就端着碗站着吃。
坐下来,一边以小勺送豆脑入口,一边看路上人来车往,你就会想,烟火里的人生,就该这份长相。对面一年轻的妈妈,一口口地吹着热气腾腾的豆腐脑,一勺一勺地喂到坐在婴儿车的孩子的嘴里,还要贴着孩子的脸自语:好吃吗,宝?
一样的是食材,不一样的是滋味,舌尖上的滋味,胃袋子里的滋味。
老校区已彻底从浍水路215号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苏宁广场。大泽路依然在,旧貌换新颜,道路整修得干净通达。这家豆腐脑铺子搬进了一个很小的店面房里了。有一天,我打门前经过,拐进去要了一碗豆腐脑,环顾四周,无处可坐,只好店门口立着,没滋没味地三下两下地喝完了事。
在宿州小城,很多地方都有卖豆腐脑的,自然,一家有一家的风味。吃了很多家,眷恋的,依然还是大泽路南头的这一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