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关系中,还有一种与父母的关系。影响这种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分化与成长。自我分化包括个体内心层面和外部人际层面这两个层面。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被允许表达与父母不一样的感受与观点,那么这个孩子就能感受到“我”的位置和边界,从而发展高程度的自我分化。
分化与传承,给予与感恩在体验“与父母和解”中,我们分别扮演引导员、父亲、母亲、孩子、孩子的未来,在引导员的带领下,给父母读一封内心的独白,读好之后,分别给父母说一段内心话,父母要回应孩子,接着孩子到达自己的未来,手牵着未来跟父母告别,这样就完成了孩子的自我分化。在这个环节中,每个人都投入其中,全场一片痛哭流涕。其实,我知道,在座的有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与父母完成一次高质量的分化,也许今天这个体验,使我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分化。
分化与传承,给予与感恩完成分化的孩子就应该在传承、发展父母的优势中活成最尊贵的自己。
分化与传承,给予与感恩原来,自我分化作为家庭系统理论的基石,核心是个体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分化。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会让人同时体验到归属感与独立感。一个人的成熟,即意味着他能不断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
分化与传承,给予与感恩积极心理学视角里的十个让人幸福的方法是:给予、关系、锻炼、感恩、尝试、方向、心理弹性、情绪、接受、意义。其中给予和感恩对应的就是与他人的关系。
在“感恩链”这个体验中,大家写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善意,与十个“家人”进行链接,每次链接时一定要将便利贴上不同的善意读出来。在这次体验中,大家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在生活中将自己的善意表达出来,温暖身边的人。
然而善意也是要有边界有策略的,助人的四大策略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从小事开始,感情支持有时候比物质帮助更重要,从利己利人的事开始。助人的另一面就是感恩,研究表明时常感恩,才能收获幸福的果实。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每个人身上具有的品质。
这里老师强调的是感恩不是一种亏欠,我们要将感恩与负债感区分开来。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感恩触发的四个条件:知道自己受益,这一点是基础,要知道给予者的付出,要知道给予者的善良,要有满足的心理。张老师在这里跟大家着重强调的是:不要用感恩去捆绑孩子。
“幸福练一练”环节中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件好事法”和“三件好事感恩法”。“一件好事法”就是每天一件好事,体会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感恩,记录自己的善行。而“三件好事感恩法”就是每天写下三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可以是任何让你感觉美好或者因之感恩的事物。这个体验是课程结束后与家人一起践行的奔向幸福的体验,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家校关系也是一个家庭与他人的一项很重要的关系。教育家朱永新说:“学校、家庭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相互补充的‘环岛’。”因此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老师跟家长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家校沟通之道中,老师一方是:尊重家长、理解家长、辩证看待问题、积极视角看待孩子,而家长一方是:肯定老师、信任老师、理解老师、不否定孩子错误、积极视角看待孩子。
同时,张老师还提醒我们大家在开家长会时,要给老师带一段话,对他一直以来对孩子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并且声明自己作为家长也会努力配合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和谐关系中培养起来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
最后,在幸福种子传递环节,张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此时此刻的三个人生信念,装进装着苜蓿种子的玻璃瓶中,写下一个就传递给下一个人,一直将三个信念都写完之后再传递给最后一个人。
就这样,最后一天的课程就结束了,大家沉浸其中,依依不舍。在结业典礼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大家签名合照、跳舞狂欢,站在教室里的我甚至都能感觉到楼板的震动。人员渐渐散去,虽然第一阶的培训刚刚结束,但是大家已经在憧憬下一阶培训的到来。
分化与传承,给予与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