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们给我带来的思考
儿子小学刚开始,今年是上学的第五天,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分享学校发生的事。跟姐姐相比,他更加的敏感、灵活也爱表达。
昨天回来说上学太累了,让给他请一天假。他跟姐姐一样:在家吃早饭、晚饭,在学校吃午饭、午休,早上七点半去学校,下午上延时,六点多放学,在校时间11个小时。
原本我也没打算让他上延时,姐姐想上延时,他想和姐姐一起放学,就报了延时。最后的决定是,今天明天两天不上延时,体验下有什么不一样。
姐姐开学后作业完成的也不好,开学第一天,晚上看了《开学第一课》,结果作业写到12点。大致有几个原因:作业确实不少、她自己也没把时间利用好、那一天的安排比平时多。
跟她聊了下,她说延时课上老师会讲课,占用了写作业的时间,所以即便上延时,作业还是写不完。想了想,也不想上延时了。延时课本来也是她自己做的决定,我说让她再考虑两天,下周做决定。
认知决定行动,我跟孩子们及时沟通,聆听他们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跟我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看法有关。
一方面接触、了解到了这种创新教育理念和实践,这些是我更认同、喜欢和向往的。另一方面是在传统教育和学校中的孩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目前先不做大的动作和调整。
2.一个先进组织带来的思考
说它先进是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团队,在用先进的组织理念做创新的事情。在这个团队里不讲学历、专业和头衔,没有上下级,没有谁说了算,大家是共学共创的形式。
在我参与的四个小的项目里,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启发。昨天开启的这个项目里,16岁辍学的这个男孩是《出走》纪录片的总设计和摄影,很成熟稳定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又很幽默,是这个项目的主理人之一。
《出走》纪录片的后台和钱老师的视频号的制作则是妈妈团队,据我了解,主要负责人的学历也不高。
我们这个项目的成员,大多是认同创新教育理念、又跟着钱老师学习了很长期间、自己也在做创新教育实践的人,很有意思的伙伴们。
3.践行DIY教育的妈妈
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俩在两个相同的项目组,她和爱人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合适的教育环境和模式,2016年去到大理。现在是实践DIY教育,主要是让孩子们在家学习。
同时给孩子找能量比较高的、自己认可的老师,比如戏剧老师、中医老师,孩子在跟着这些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的是隐形能力,比如感知自我、认识自我、发起和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更加的激发了她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探索的欲望。
这个妈妈自己也是个学习高手,做了很多跨界的事情,比如设计、阅读,她说这些都是得益于她的自我教育。她的爱人一直都是艺术生,她们的教育理念很一致。所以孩子出生后,她们在深圳了解了很多的早教和美术机构,看到很多都是工业化的模式和搞噱头的内容,以及这种条条框框的模式,没有遇到自己满意的教育理念,所以决然的去到大理。
她分享在大理有各种创新教育模式,创新环境很好,自然环境也好。成年人在这里遇到了各种不同,找到了不再像大城市中千篇一律的人。我曾经在2014年的时候作为游客在大理和丽江逗留了一周。那个时候可能是还没关注到教育这个领域,没感受到太多的创新的氛围,估计那时候的氛围还远不及现在。
梳理、思考、探索、践行,每件事情总需要这样的过程。活在当下、不疾不徐,接纳发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