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唯名论、元语言唯名论、蕴相殊理论

唯名论、元语言唯名论、蕴相殊理论

作者: 蓝色多莉 | 来源:发表于2022-06-30 22:32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第177/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五章,语言哲学:你用什么思考?

    87、唯名论

    1)什么是唯名论

    昨天我们讲了共相实在论,简单说实在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比个别更实在。

    而唯名论者则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世界中真正存在的只是具体的事物罢了,至于那些抽象的共性,只是我们言谈里使用的一些名词而已。

    唯名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我们语言的结构和外部世界的结构很可能不是一回事。

    2)唯名论对共相实在论的反驳。

    在不少人看来唯名论的观点,比共相实在论更有吸引力。

    第1条理由在共相实在论的框架中对于共相的诉求,会使得世界中存在的对象的数量激增。

    唯名论认为如果我能够用尽量少的理论对象说明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就没有必要引入那么多的理论对象。

    另外一条是实在论很难解释清楚:处在具体时-空的东西是如何和超越任何具体时-空的东西发生联系,以使得前者能够分享后者的。

    而唯名论因为根本不承认共相对存在,所以也就避免了“特殊的事物与共相何以发生关系”这个麻烦问题。

    3)唯名论的几个流派。

    第一,朴素为名论。

    朴素文明论的观点认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存在的,其他的东西都不存在。而这里所说的“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东西”,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稳定的外部对象,如一棵树、一个人、一只猫等等,而不是某些稍纵即逝的心理感觉,如一阵喜悦、一阵疼痛,等等。

    但这种理论没法对付数字共相。

    第二,虚构唯名论。

    虚构为名论就是指:我们有时候在日常生活中将不得不装作在使用共相。

    由此如果要讨论数学的话,我们只是在一种关于数学的虚构理论当中来装作在使用这些数字。

    但虚构为名论,无法区分哪些关于数字的谈论,表达了真命题,哪些关于数字的谈论表达了假命题。

    第三,元语言唯名论。

    第四,蕴相殊理论。

    第三和第四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讨论。

    4)唯名论如何影响人的价值观

    虚构主义的唯名论者在外部行为上与一般人有一点微妙的差别。因为虚构主义的唯名论者更重视个体,所以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他们就会向个体的利益略作倾斜。譬如:一个虚构主义的唯名论者有捐赠意向的话,那么他就会更倾向于捐款给具体的个人,而不是某个抽象的慈善组织,或者,他会因为相信某个慈善组织的某个具体的负责人而给该组织捐款,而不是因为相信该组织的名号而给其捐款。假若文天祥是一个这样的唯名论者的话,他就会更多的从对于忽必烈这个特殊的人的判断出发,来决定自己是不是要跟着他走,而不会更多地受到“宋臣”“元臣”这样的抽象符号的影响。

    88、元语言唯名论

    1)什么是元语言唯名论?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叫“元语言”,它是指我们用来讨论其他事物的某种更深层次的语言,比如:我们现在用汉语来讨论英语的语法,那这时候汉语就叫做“元语言”,英语就叫做“对象语言”,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英语来讨论汉语的语法,这时候汉语就是“对象语言”,而英语就是“元语言”

    “元语言唯名论”是什么意思,根据其立场,我们固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各式各样的谓语,貌似也某些共性,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种语言策略,而在元语言语言的层面上来使用这些词,而真实的世界中是没有这些共相的。

    根据元语言唯名论的观点,对于一些词句的解释就会呈现出别样的样态。比如“这朵花是红色的”为什么是真的?按照元语言唯名论的观点,那是因为的确在这句话中“红色的”这个谓词被指派给了“这朵花”这个主词。请注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我并没有说“红色”这个属性被指派给了“这朵花”这个对象。这是因为,“红色的”这个词是处在语言层面上的。

    元语言唯名论与虚构主义的唯名论之间的区别是:元语言唯名论并没有说我们在元语言层面上所做的事情是虚构。“这朵花是红的”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而如果它是真的,这就意味着“红色的”这个谓词以正确的——而不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被指派给了“这朵花”这个主词。

    元语言为名论者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着所谓的“红性”这样一种抽象的共相,但是特殊的红色的感觉还是存在的。元语言唯名论者认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就只有感觉,而没有共相实在论者所说的共相。

    2)用元语言唯名论解释民族感情的产生。

    元语言唯名论者认为:与“民族共同体”这个概念所对应的、很可能是诸多个别的人对于特定民族所在区域的特定风土条件的诸多特定感受所构成的“相似体的集合”。

    现代以色列的形成是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以色列是个人造国家,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母语的以色列人之所以团结在一起,他们背后的精神纽带,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犹太教徒,遵守同样的犹太教的仪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产生的宗教感情是彼此类似的,这种类似性虽然没有达到统一性的高度,但足以使得犹太民族团结起来,成为中东地区难以被撼动的修真性强国。

    89、蕴相殊理论。

    1)什么是蕴相殊理论?

    从语言的角度看,“红色的”就是“红色的”,但是,就语言以外的现实情况而言,此红色与彼红色之间还是有着细微的色调差别,这些细微的色调差别就构成了某种特殊的属性,或者说是某种“貌似共相的殊相”。换言之,某种特殊的红色固然是一种殊相,但因为它与另外一种特殊的颜色非常相似,所以它就可以成为某种“伪共相”,将这种伪共相称为“蕴相殊”,就是取“蕴藏着共相的殊相”之含义。

    在蕴相殊理论的框架中,属性纵然是存在的,但属性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特殊与具体的。

    2)蕴相殊背后,啥都没有。

    蕴相殊既然是属性,就要黏在某一个具体的对象上。但蕴相殊论者所说的诸多蕴相殊仅仅是因为一些缘分才聚合到了一起,而不是在一个共同的模板上彼此咬合,构成一个整体的。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共通模板。

    所有的这些蕴相殊在一定的时空条件限制下就聚合到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具体的、拥有一定气质的人,而话却不能反过来说,先有这么一个人(或对象),那些蕴相殊才挂靠上去,赋予了这个人(或对象)以丰富的特征。

    3)如何运用?

    我们每一个人在网站上都是标签的集合,年龄、收入等指标,全都被量化,我们每个人都成了这些数据的集合,而该集合中的每一个数据又反映了我们某一维度上的属性的特征,至于每一个具体的人反倒成了这些抽象标签聚合的场所,换言之,人的特殊性完全被数据的抽象性给压制了。

    如果按照蕴相殊理论,我们在寻找工作伙伴或者寻找人生伴侣的时候,就不能过于依赖这些抽象数据的描述了,我们更加要信赖的是我们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所获得的第一手观感。

    我想到:不根据标签简单定义人,尤其是孩子。这是因为:

    1)标签有时是不正确的,

    我们认有时候认为孩子拖延,实际有可能是孩子不会。

    2)标签有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能力。

    3)人是不断变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唯名论、元语言唯名论、蕴相殊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yq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