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七年级上册第2课农耕文明
导入时提问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说:“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代原始居民是如何过上农耕生活的?”
学生会说种植庄稼等等……
引导提问:原始人类是如何种植农作物?
学生会讲,可能是某个原始人采集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
想象:在长江中下游的某个原始人群,其中一个女子一直去河边去釆集稻,不小心弄掉了颗粒在地上,发现第二年在当年掉稻粒的地方长出新的稻苗,又能采集到新的稻。
她对这个地方很熟悉,于是在来集过程中故意多掉一些稻粒,第三年又采到很多的稻。
她把这个发现告诉族群里的德高望重的人,这人也是一个很有头脑的的人,他便让族群里的人去把周围野草拔掉,树木砍掉,弄出一块稍平整的土地,并将稻撒在地里,这里气候降雨多,高温多雨,稻不久长出了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迅速长大,果然,他们得到更多的食物。
这个发现让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他们开始砍更多树,将砍下的树搭出遮雨的篷子,平整出更多的适宜稻生长的土地。
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族群里的人们这几年不用迁徙到其他地方去找食物了,有的族人们开姓建造更舒适的住房,由于这里高温多雨,雨水太多,半夜还会有蛇虫袭击他们。其中一个聪明的族人将大树埋地上,盖出了两层的干栏式房子,这样就不怕下雨淹了住房,也不怕蛇虫袭击,因为他们的房子比以前结实多了。
有些族人将狩猎来的幼崽养了起来,慢慢地撑握了圈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有些族人也将长期采集的野莱栽种在适合其生长的土地里,于是这他们第二年没离开这里,第三年,四年,五年……
定居下来的原始居民过上了农耕生活,实现了最原始时期的“安居乐业”。
这一课,我充分发挥自己爱幻想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讲完这段,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地图,让学生从想象回到现实,观察我国早期农耕居民分布。
引导总结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据考古发掘分析出,我国黄河流域出土最多的农作物是粟和黍;长江流域出土最多的农作物是稻。形成“北粟南稻”,距今时间是一万年左右,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里需重强调)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祖先过定居生活的因素是:①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②饲养家畜③建造房屋。
我国一万多年前,我们中华大地已具备这些因素,因此已过上定居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时期,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时期最典型的家个原始农耕生活文明,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南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与北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遗址,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学习的要素有: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人的生活
①生活流域 长江 黄河
②距今时间 约7000年 约6000年
③发现地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 半坡西安东部
④居住房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⑤栽培农作物 稻 粟
⑥饲养家畜 猪狗水牛 猪 狗
⑦手工业 陶器 玉器乐器 彩陶纺织制衣
对比时注重看出土的化石及两地房屋复原图?
1,观察半地穴式的房屋形状?
外观像圆形蒙古包,看着比较矮小……
师:为什么比较矮小!
因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上
师:这里的气侯温暖湿润,但冬天还是比较寒冷,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但是夏天下雨会不会被雨水淹没?
会!
师:正因如此,半坡人周围挖一条圆形围聚落绕一圈的大沟,不仅可以将水排在沟里,还可保存水,防止冬天太干燥缺水,另外如此大的沟围着聚落,还可以保护聚落,有点像后来护城河的作用。
师:而河姆渡的居民能不能住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为什么?
不能,会被水淹了。
2,提问:为什两个原始居民的住房有那么大的差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得出:因为地理,自然环境不同。
说明人类具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这一课的亮点是想像农耕生活实现过程,最感兴趣的是画两种房屋的复原画。
课外:我国最后的原始人群是生活在云南哀牢山地区的苦聪人,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居所,住在山洞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