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不做选择,就别追问意义
转述师:宝木
武志红
这一节课是专栏的问答时间,我先谈一个观点,再回答一些用户的提问。
我想讲的这个观点是关于悲剧的。
在无常面前,我们容易感觉到自我的虚弱,而且无常太残酷,我们也容易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无常而像是悲剧一样。
可是,如果你没有做主动的选择,那你的人生连悲剧都不算。
这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表达。古希腊传说中有很多悲剧英雄,例如《俄狄浦斯王》就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故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就是一个地道的悲剧,但他同时也被视为英雄,因为虽然世事无常,但他一直在主动地尝试去做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当俄狄浦斯听说他的命运是弑父娶母时,他就逃离了柯林斯王国,而他本来是王国的太子。可是,造化弄人,他其实是被柯林斯国王夫妇收养的,他亲生父亲是忒拜国王。
俄狄浦斯流浪的路,也是回家的路。受命运的驱使,他奔向忒拜国,而在路上,他受到了一伙人的欺辱,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他奋起反抗,杀死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的亲生父亲、微服私访的忒拜国王。
忒拜国王死后,忒拜国王后执政,而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肆虐忒拜国,于是王后宣誓说,谁杀死了斯芬克斯,她就嫁给他,而这也意味着这个英雄会成为忒拜国王。
俄狄浦斯不畏艰难地杀死了斯芬克斯,而且是以破解了她的谜语的方式,这意味着他也是最有智慧的人,可是,他的智慧还达不到洞察无常的地步。
随后,他成为忒拜国王,兼备智慧、勇敢与力量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好国王,将王国治理得很好。但接下来,他的王国瘟疫流行,他也终于知道瘟疫的发生就是因为他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于是他刺瞎双眼,再次主动选择了流浪。
虽然有无常命运的驱使,但俄狄浦斯一直在主动做选择,他虽然没有破解自己的命运,但他却是悲剧英雄。
所以,这个虚构故事让我感受到,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做选择,那还是别觉得自己人生是悲剧,因为那其实不过是无意义的荒诞剧而已。
单元问答
@乐活
请问武老师,我们平时理解的无常不就是不确定性吗?
武志红
是的,我觉得无常的确是不确定性,而人之所以恐惧、抵触不确定性,是因为惧怕不确定性中藏着死亡,藏着死能量,藏着敌意。所以,谈无常其实谈的是死亡,上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头脑自我的“死亡”,这一单元谈的是肉身的“死亡”。
@韩
更好的选择,应该是来自直觉的选择,是顺应存在、舍弃小我的选择。不过这并不容易。其实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直觉选择?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来自头脑或者潜意识,而是顺应存在的无为而为?
武志红
如果说选择是一个人的根本问题,那它的确就没有可能简单,也没有可能只有一种选择。
你讲到的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按照头脑来做选择,还是按照感觉来做选择;
第二个层面是在小我框架内做选择,还是顺应更大的存在。
就第一个层面而言,在得到其他专栏课程中,你都可以看到不同答案。我个人认为该像乔布斯倡导的那样,听从内心并尊重感觉,也有不少老师会引用一些专家的观点告诉你,应该按照理性来做选择。
就第二个层面而言,这就需要讲讲著名的“约拿情结”,这是马斯洛提出的一个观点。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他不断地逃避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但后来发现逃无可逃时,决定接受这份使命。很多人不想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就是因为“约拿情结”,由“小我”构建的生活。
而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对错,人可以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刘干民
武老师,您说的根本良知,是指人性本善吗?
武志红
有点抱歉,可以说是我自己生造了一个词,这违背了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如无必要,不增加实体。
但既然已经造了,我就来解释一下。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认为,人都有良知,而且都是出于爱,只是不同的人,是站在不同系统的层面上,而去维护这个系统的的运行机制。例如,一个人可能是在维护小家庭这个系统,也可能是维护大家族的系统,还可能是维护社会与国家的系统,还可以站在全人类的系统上,甚至整个宇宙的系统上。
但不管在哪个层面的系统上做选择,都必然有二元对立,你维护了它,也就可能伤害了其他,为了让自己活得不纠结,人容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不去意识到自己的一些罪疚感。
然而,我自己有这样一个假定,人从根本上其实是知道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那些被防御掉的罪疚感,其实仍然在一个人的心灵中存在着,我把这个称为根本良知。根本良知,意思是人根本上知道所做选择的善恶对错等一切。
@Node
请问武老师,瑞达里奥的《原则》中,许多原则都是教导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而他的原则可以用非常理性来形容。我的问题是,当我们做选择时,是多些理性的判断好呢,还是多些觉知内心的需求多一些好,还是都要兼顾一些呢?
武志红
我个人认为,达里奥能写《原则》这本书,能按照这本书的原则去行动,那是因为他是达里奥。
对于达里奥,也有很多批评,有人说他太无情,也有人说,他的公司运行一般般,他太热爱写书布道了。
所以你看,在关于人性和意识的问题上,难以有公认的“正确”,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说法。
@白菜小六子
吞吃,就是原始敌意的开始。婴儿要从乳房中吞吃乳汁,以滋养自己。这个时候,他和乳房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就极为重要。我小时候没吃过我妈一口奶,我妈说她就没奶,虽然身体没有任何健康问题。
这是否意味着她在逃避我对她的吞噬感?因为她承认自己不喜欢孩子。那么我和乳房建立的关系模式是什么样的呢?我对我母亲的恨是不是也因此而产生呢?
武志红
我认为我们不能轻易说这里面有因果关系,不过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清晰的,你妈妈如果真的说自己不喜欢孩子,那意味着她和你这个孩子的关系自然会真的有敌意。并且,通常不喜欢孩子的人,的确是在抵触孩子的无助和吞吃
不过,我必须要强调的是,这通常还意味着,她自己内在有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那也是由她的人生内化而成。
我们的留言字数有限,文字能描绘的情况也有限,所以这都是大致地推测,你如果觉得有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建议你还是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去全面咨询。
@陈金晖
吃东西很快,也总是吃很多东西,会不会是因为孩童时期太过于压抑自己的攻击毁灭欲?
武志红
有可能,但也只是可能。我们不能轻易用理论去推导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理论可以来指路。如果你是这样的,那有一条比较简单明确的路,你可以试着去觉知吃东西的时候的各种情绪情感和身体感觉,例如吃的速度很快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慢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吃太多的时候是怎样的,吃少了又会怎样?
@匿名用户
近来越来越对“吃”有一种邪恶恐怖的感觉。现在我自己住,常常也感觉不到饿。但是一旦感觉到饿之后,就会吃很多零食,或者吃完饭也继续吃零食。想要把东西吃干净。然后又觉得自己这个行为很坏。也有不吃零食的时候,但是多是克制,然后吃起来一发不可收拾。这种感觉挺糟糕的,想求助老师怎么正常地面对吃呢?
武志红
一是带着觉知去吃,二是可以看到,你讲到“我自己住”,那么你会不会很孤独,会不会在其他一些高级需要,例如性和关系的需要上处于匮乏状态,如果是,那么这时就容易产生退行,退行到吃的口欲里去寻求满足。我们还可以说,当一个人这样不加节制地吞吃时,就好像是一个小婴儿在找妈妈。
但更为具体地情况到底是如何,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还是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望舒荷
有些女孩子一生气就大快朵颐,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愤怒激起了她的毁灭欲了呢?
武志红
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有双重含义:一是寻求满足,因为愤怒也意味着,她很可能是被拒绝了,而吃是在寻求口欲的满足;二是通过吃表达毁灭,不过这种吞吃,容易会带来消化系统的问题,因为有愤怒,是“消化”不了的。
@柴高平
说到吃这个事情我就想起了自己:无论怎么吃,体重都基本不会增加。这有什么心理原因吗?
武志红
有一个理论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如果没有重大事情发生,这个平衡点是不容易被打破的,但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旦有重大变化,体重也容易变化。例如结婚后,男人容易长胖,可能就是所谓的“心宽体胖”。不过,关于体重的问题,我觉得当然也不能忽略对于生理上科学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