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打电话来,说房子租出去了,租房子的人要付定金,要把钱转到手机上……我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加了那个人的微信,那人把定金转账给我。秒秒钟办妥,回电话说钱已经收到了。从婆婆打电话到加微信到收款,前后不到两分钟吧。
婆婆好像半信半疑,意思是这么快就收到了?你可别弄错了。我说了两遍,收到了。
我去银行取现,把钱给他们送过去。公公还是有点纳闷,钱转到手机上是怎么取出来的。我努力用我以为的、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讲其中的道道,估计他们仍然是云里雾里的稀里糊涂。
那情形,让我想起十五岁时,去济南上学,家里寄钱要通过邮局汇款。我以为自己收到的钱,一定是我爸爸寄出来的那几张。当年还没有百元大钞,“最大的人民币是十元的,最小的人民币是一分的”,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搬上银幕,我在禁演之前看过,里面是这样唱的,“不管是十元的还是一分的,都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我听了一遍,那旋律记到现在。
那情形,也让我想起小时候,大概五六岁的年纪,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小孩。那时农村广播有大喇叭,每家每户有个有线的小喇叭。70年代的小喇叭里最经常播的歌曲,印象最深的是《南泥湾》。我很好奇小喇叭里怎么会有人唱歌,忘了是我还是我妹妹,曾踩着小板凳往小喇叭里张望,以为唱歌的郭兰英在里面。后来,忘了是谁告诉我,郭兰英在十字路。
“十字路”是莒南县城所在地,距我们老家四五十里路,在村里人看来,十字路就是大地方了,约等于北京。
以至于很多年后,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场景描述,不禁莞儿。那个告诉我“郭兰英在十字路”的人,真的不是故意骗我这个小孩,是他真的以为自己以为的是真的。
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一老汉携幼孙去公社所在地赶集,孙子看到青砖红瓦的房子,合作社里相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集市上熙来攘往的人群,眼界大开,惊呼道:“爷爷,咱这是到了北京了吧?”老汉瞪了孙子一眼:“傻孩子,界湖才是北京哪!”界湖是沂南县城所在地。“界湖就是北京,北京就是界湖”的故事流传至今。
现在经常看到“见过世面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的文章,就觉得自惭形秽,因为我也曾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孩啊,以为小喇叭广播里有个郭兰英,以为郭兰英在十字路……都20岁了才第一次去北京,都快30岁了才第一次坐飞机……
又想起《义不容情》中的黄日华,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刘嘉玲说:我都30岁了还没坐过飞机,连接机这种事也没有过。
回来的路上,我觉得不管他们如何抗拒,都应该给他们一部智能手机了,不然,就与这个时代脱节得太厉害了。老了老了,反而像是“没见过世面”的人。要知道我公公是60年代的中专生啊,婆婆也是上过几年学识字的。
上次在青岛大学校门口遇到一个人,在做扫码推广APP一类的事情,那人看上去大概六十多岁,说起APP的下载注册使用流程头头是道……我就想啊,现在的老年人,如果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能在线支付,生活中还是会有诸多不便的。
如果他们愿意学,能学会,也是很酷的一件事。我原来所在工厂的老领导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在新浪写过博客,很多年前我们就是QQ好友,现在是微信好友,他还经常推荐文章给我……可惜很多老年人对新生事物带着抗拒,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改变。
他们觉得银行卡不如存折靠谱,因为存折可以打印,一笔笔收支清清楚楚;他们觉得微信啊支付宝啊,都不如现金靠谱……但如今银行网点好像都越来越少了,各种支付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可以下载手机银行,去银行营业厅的次数可真是少之又少,我已经想不起上次去银行是什么时候了。
老年人呢?如果不能跟上浪潮,跟上变化,可能会觉得“越来越麻烦”。我妈妈前两个月的工资没有打到卡上,去了几次银行才被告知,可能是没有在“智慧人社”APP上进行刷脸认证,她抱怨说:太麻烦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我写下这些,是一种反思,一是自己也会慢慢变老,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要与时俱进;二是促动家里的老人,也要接受新鲜事物,也要见世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