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马上就要到了,学生写作文、做卡片,祝贺母亲节日快乐。他们写的情真意切、做的热泪盈眶,家长们都激动地在朋友圈里分享她们的喜悦,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但在我,恐怕更多只是把它当作了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未过多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尽管我知道,母亲对这个节日,或多或少也是存在期待的。
去年,母亲在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来临之际,神神秘秘地问姐姐:你知道接下来是什么大日子吗?
姐姐抓耳挠腮想了半天,似乎没有任何人生日呀?母亲不无遗憾地说:马上到了母亲节呢!
我们谈论起她,心里未尝不是好笑,这么大年纪了还惦记着这种不痛不痒的节日,像个小孩子!
也许是都市生活越来越忙的缘故,每天急急地奔走在旅途中,追求高效,短、平、快。整个人日益干燥,烟火气十足。我甚至觉得向亲友传递情谊都不再重要。
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对母亲节如此不积极,也许不仅于此。犹如母亲总是把要对我说的话说给姐姐听,我们之间有很深的隔膜。这隔膜偶尔令我失落,但更多的时候,又令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
对于母亲,我的感情是复杂的。
儿时读书,她曾经是我的启蒙老师,对我是十二万分的严厉。
还记得我考的不好母亲拿教鞭追着我打的情节;还记得母亲在饭桌上讲述某个孩子不爱学习上课玩纽扣的情景,她那不经意的轻蔑嘲弄的眼神;还记得读高中时,我问母亲,是不是只要成绩不好,无论我有多努力多体贴,她也不会认可?母亲理直气壮地说,当然是的。我那瞬间绝望崩溃的心情。
母亲识字,有文化。同学的来信,她总是先于我,急急地拆开看了;偶尔家里来了电话,她总是盘问再三;高考,她以陪护为由,翻看了我的所有日记,从一字一句里嗅出不同寻常的气息;每一次她和我一起看电视,只要有家庭伦理混乱的剧情,她总要代入我们:呶,不听话的孩子下场这样惨!
我因此总是那样惧怕母亲,怕她那种理直气壮的认为子女不该有隐私,怕有信件寄回家、怕到不敢写日记、怕惹麻烦而不去和男同学交流、放假闭门不出、甚至连例假来了一年之后才无意被她发现。
回忆起整个青少年时代,我总是那样紧张家的氛围,总希望拥有自由,哪怕这自由的代价是赤贫的飘零的漫无目的的。大学毕业,我也义无反顾地离开我的故乡。
然而一切无法遁逃。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到,七巧的女儿长安虽然那么惧怕母亲,但也越来越像她。每当她倚在门口,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哀哀地说:“一家有一家的难处啊!表嫂!”谁都觉得那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七巧。
看小说时,每每翻到这一段,我总是内心一惊!我的眉眼、我的惯用词汇,我的方言,我的血液,未尝不是处处充斥着母亲输出的养分。
很多年后,我成了一名社会人,似乎经历了一些事,但我仍然惧怕回家,那个依然由母亲掌握话语权的天地。每次回家,我都希望拖上姐姐一起,无论枪林弹雨,唇枪舌剑,我都希望是远兜远转不要针锋相对。
万万没有料到,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当一名教师。虽然隔了时空,隔了地域,隔了由此衍生出的价值观的变异。但区别是微观的,而教师所面临的处境,教师的情怀一是一致的。
一切都是轮回。
我在每一日像陀螺式的旋转,片刻不得安生的辛苦困顿中终于对当年的母亲有了一丝体谅。她的严厉、她的强势、她的执念、她的含辛茹苦。也许她很多的表达都是不得以而为之,诚如我自己,也曾屡屡词不达意的发一通火。
但退了休的母亲已经淡忘了当年的种种,那个学习用不得要领令她懊恼不已恨不得当初没有生养的女儿,那些让我日夜悬心差点陷入抑郁的细节,母亲都已淡忘。她只记得我们的懂事,只记得母慈子孝。她越来越像韩片里那些感情细腻的人,而我陷在若有若无的往事里无法自拔无法快乐。
转眼,又一个母亲节到了,我突然想到此事,一念之间,我发了短信给她,又一连发了几个红包,母亲仿佛一下子被我的行为镇住了,半晌,她很感慨地回我一条:
“母亲节而已,不用这么慎重,红包我领了一个,其余的等你暑假回家我们一起花。”
我再三劝她,节日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想用红包来表达对她的想念。她听我如此说,才放下心来,并叮嘱我,今年无论再有什么节日,都不要再发红包了。
我不禁感慨了!这是母亲对我的体谅。教师,工作忙,工资也不高,我总是疏于和她联系,但她每每觉得心意到就够了,却总是向姐姐谈论我的辛苦。我听了姐姐的转述,也总是默然。
其实在我自己,并未觉得自己有多辛苦,教师之多,不单单是我一个,大家不都在咬牙坚持着吗?反而在她们的讨论中,我产生了深深的内疚,独立太晚,挣钱也不多,非但很少尽一尽女儿的孝道,反而害得母亲一把年纪了还跟着操心。
但母亲可能并未像我这般深刻的追究和剖析。她更多是凭着本能的牵挂和悬心。诚如她三十多年前生了我,此后的日日夜夜,只有节衣缩食咬紧牙关尽一切能力来养育我,供我吃穿用度,读书受教育,而从来不去想一句为什么。
我知道,母亲正在一天天老去,她已淡忘了对我的种种不如意的记忆,也许有一天,她会变得比我更加柔软而脆弱,甚至有一天,我会由衷的怀念母亲的强势与说一不二——那正是她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母亲节 | 纠结的祝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