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本系列笔记是本人阅读各种中医著作的笔记,一些观点与现下通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之间意见也不统一;所录方剂很多是有关医生的经验方,实际效果无法验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后果自负。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想主要是看著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其合理之处,能否自圆其说,从而启发培养自身的中医思维,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而不是盲目崇拜。
一、肝硬化
肝硬化较轻的,有腹水,但没有黄疸,肝硬化严重的有腹水和黄疸。治疗肝硬化,自主调节和排异两种手段缺一不可。中医治疗肝硬化用舟车丸比较多,但效果不理想。
刘河间舟车丸组方:黑牵牛(炒)四两,大黄(酒浸)二两,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两,木香五钱,轻粉一钱。
这个方子的思路是逐水行气,主要是排异,大戟和芫花属于峻猛泻药,毒性都很大。郭生白认为,治疗肝硬化自主调节和排异缺一不可,实践中他用生化汤加强生粥,方中没有泻药,也没有大黄,但是服药后却有泻的功效,也就是具有排异作用。公开资料未能查询到生化汤和强生粥的配方,一般认为生化汤乃从大柴胡汤化裁而来。
二、黄疸
肝脏分泌胆汁,通过输胆管进入胆囊储藏,用餐的时候,胆囊收缩产生压力,将胆汁送入消化道,起到消化食物的作用。进入肠道的胆汁,一部分作为消化液,一部分被肠壁吸收,回流到胆囊。
得了甲肝以后,输胆管阻塞,胆汁无法进入大肠,造成胆囊中的胆汁储存过多,胆囊压力增大,不但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进入胆囊,而且胆囊中的胆汁还会回流肝脏,两方面的作用使胆汁溢出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汗液分泌到皮肤,于是产生黄疸。
在肝硬化的情形下,肝脏分泌的胆汁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于是出现黄疸。
黄疸的表征是身体发黄,眼白眼球发黄。它分阴黄和阳黄,阴黄不发热,不渴,如肝硬化黄疸;阳黄发热,渴,或有小便不利,如甲肝黄疸。
《金匮要略》中治疗黄疸的方剂有: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利胆汤。
1、茵陈蒿汤
辩证:黄疸、寒热往来、不能食。
组方:茵陈84克、栀子14个、大黄28克。
茵陈蒿汤治淤热在里,利大小便,通利胆道。茵陈苦平微寒,利胆,治热结黄疸,利小便。栀子苦寒,清肠热,利小便,大黄泻胃肠实热,通大小便。清里热以除病因,利二便以消黄疸。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辩证:黄疸、伤寒发热,脉浮,无里证。
组方: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
麻黄发汗,利小便;连翘清热解毒,通小便;桑白皮解热毒,治皮肤疹痒;赤小豆利小便,排脓;杏仁发汗,祛痰;生姜大枣和中走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排汗和利尿两个方面同时治疗。
3、茵陈五苓散
辩证:黄疸,小便不利。
郭生白化裁方:茵陈60克,茯苓40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桂枝30克。
十份茵陈加五份五苓散,主要是利尿。
4、栀子大黄汤
辩证:黄疸,发热,腹满,懊恼不得眠。
郭生白化裁方:栀子30克,大黄10克(后下),枳壳20克,香豉30克。
大黄枳实承小承气汤方义,治腹满;栀子、香豉为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一边利胆,一边通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