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
“无为而治”观念+班规=?

“无为而治”观念+班规=?

作者: 隐晨 | 来源:发表于2020-04-19 22:02 被阅读0次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的自制力还比较薄弱,班规则是约束学生行为、使同学间关系和睦,从而让他们专心学习的一大利器。然而,太过琐碎的班规过分削减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叛逆心态;而短小扼要的班规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没有结合学生特点、只是喊喊口号的班规更是形同虚设。于是,如何制定一份合适的班规成了许多班主任为之头疼的问题。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而应用在班级中,“无为而治”的实际操作为:起初不制定任何班规条例,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营造轻松的氛围,在不对其他同学造成生理和心理伤害、以学习为共同奋斗目标的前提下,同学们的所有行为都是被允许的。若在此过程中显露出有绝对教育意义的事例,老师再介入并编订成班规。(注意:此处指学生认知观念发生偏差、老师不得不介入的事,如学生当众违抗老师、班中好学生给差学生带来打击等可能发生的情态,而且制定该条规所带来的利需大于弊)

        目前,如何制定一份合适的班规成了许多班主任老师为之头疼的问题。由此,我联想到了汉朝前期汉文帝、汉景帝将黄老思想的观念转化为统治政策,并成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实例,提出了在班规中应用简单“无为而治”观念的猜想,希望能够解决班主任老师的烦恼。

        在班规中应用“无为而治”观念的核心在于“简单”,让学生们感到放松、愉快。后续班规的增订采取“普(普遍,即针对普遍问题)适(适量)性”模式,起到延续轻松氛围的作用,让同学们轻装学习、健康成长。

        我是通过对比的研究方法来得出“无为而治”式班规的优越性的。“无为而治”式班规的优越性体现在:

        原先我们班级使用的是“积分制班规”,这份班规的缺点在于:

      (1)所规定的条条框框太过冗杂,三令五申的“家长式教育”激起了学生的叛逆心理,含辛茹苦框定下的规矩反而变成了“是用来被打破的”。(师生关系)

        如果沿袭先前的老套路、继续让老师扮演“家长”的角色,显然是行不通的。根据陈法友硕士2006年发布的论文《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研究》(见附件2)中所载图表5“学生在班级中的自我体验”所展示的相关数据可知,38.97%的初中年级同学喜欢“同志式”的班主任。“无为而治”式班规剔除了一切原先班规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打消学生因未被满足合理要求(如午休时在操场上踢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行为(如课间偷偷在楼道里踢球),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于他们的理解和信任。这样一来,师生间的隔阂被主动打消,师生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亲密融洽。

    (2)将所有事都与分数挂钩,并且安排同学担任值周班长管理分数统筹。(同学关系)

        这么做看上去毫无问题、实际效果却是与本意南辕北辙。表面上是安排值周班长管理纪律,实则就是以正名鼓励学生卧底、告密。这样做是在透支师生信任不说,由于每位同学都会担任值周班长,他们每个人都有泄愤的机会。这无疑是在摧残同学间的信任、激化同学间的矛盾。而且同学们记录的分数水分极大,这种模式反而是在教学生怎么污蔑别人、贿赂别人。

        “无为而治”式班规化繁为简,避免了学生间不必要的冲突,更专注于引导同学们去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交流兴趣爱好、培养相互之间的默契,在学习生活中建立互促互进、同甘共苦的团结力,从而形成情比金坚的同学关系、构成友爱的大集体。同样参考陈法友先生的论文,45.80% 的初中年级同学都喜欢“轻松和睦的班级氛围”,这是同学们的一致心声。

      由此比较可以得出“无为而治”式班规一箭双雕,理论上有绝对的优越性。

    然“无为而治”式班规在实行过程中固然离不开班主任老师的配合和关照,这份班规并不是万全之策,有没有更优的方案还有待商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为而治”观念+班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cwbhtx.html